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清朝的经济背景(清朝的经济背景是什么)

zhao_admin2个月前 (04-18)历史课件7

1900年清朝的背景?

清末“新政” 1900年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全国各地反压迫、反侵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

“新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式,“新政”并不能帮助统治者度过危机。

清朝经济总量?

清朝的鼎盛时期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白银,高居世界第一。

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似乎是英国学者麦迪森,他的一项推测称,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33%(当时强盛的英国为5.2%)。

千百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货源是陶瓷,茶叶,丝绸。你看看这些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全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土烧一烧就流光溢彩,树叶摘下来炒一炒味道神秘,最神奇的丝绸,外国人简直无法想象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以清朝为背景的游戏?

国产网游《大清帝国》《投名状Online》 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上有一个《虚拟紫禁城》,这些都是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游戏。

1908年清朝经济情况?

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晚清王朝的历史,就是怎一个憋屈了得。除了隔些年挨个打,就是动不动挨个宰,简直成了人家案板上的弱肉。但就是这么一段悲戚戚的历史里,有一个“亮点”,至今还被津津乐道:挨打的大清朝,怎么突然有钱了。

乍一看去,1840年以后的大清朝,别看一直挨打,“腰包”却真鼓得快: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下跌到每年三千八百多万两白银,比“康乾盛世”时的最高值缩水一千多万两。但两次鸦片战争挨过揍后,同治年间的清朝财政收入,就迅速突破了六千万两大关。待到甲午战争惨败,几年后又被八国联军打上门,惨遭“大放血”的清政府,1908年的财政收入,更突破两亿三千万两,堪称“越挨揍越有钱”。

如此“突然有钱”的景象,自然离不开“洋务运动”等近代建设活动,以及晚清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庚子国难”后的十年里,清王朝掀起“实业投资”的热潮,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里统计,1904年至1910年,中国新增加万元以上资产的新厂276家,增长率堪称清代之最。每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增速更高达百分之十五。如此红火景象,不但给清政府带来财源,也让近代以来一些“专家”大唱赞歌。但问题是,大清,真如这账面上一样“有钱”吗?

不妨,瞧瞧下面三个事实。

一、大清钱多,但外债更多

晚清挨打次数多,每次挨完打都要签不平等条约,内容除了割地就是赔款,赔到兜里没钱,当然就要向列强借债,这债当然不是白借,除了高昂的利息,还附带大量政治经济条件。这就是清末负担无比沉重的“外债”问题。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外债”还不算重,自从签了《马关条约》后,一笔笔“外债”就如大锅般扣来。比如为了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清政府向“俄法”与“英德”三次举债,名义上借了三亿两白银,实际到手两亿六千万两。连本带利要在四十五年内还六亿两,还要以中国的海关与江南的厘金做抵押。这一大笔“阎王债”,中国一直从晚清还到民国,直到抗战打到惨烈的1938年,还“欠”着人家三百多万英镑。

而要跟接下来的“庚子赔款”比起来,这一笔“阎王债”,其实还算“小钱”。一场“庚子国难”后,清政府咬牙吐血签下《辛丑条约》,连本带息赔给列强超过十亿两白银。海关盐政等财税项目,更是统统抵押出去。除了要赔钱,“钱袋子”还被人家牢牢捏着,彻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此窘境下的大清朝,就算手里的钱再多,也是列强们随意拿捏的“提款机”。

而且为了多找大清“提款”,各路列强们也绞尽脑汁。比如甲午战争后的“英德借款”,就以严苛的条款规定,禁止清王朝“提前还款”,为的就是每年利滚利的高额利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也玩起了花样,“赔款”的本金是从1902年开始算,但利息却要从1901年7月开始算,只这一样,清政府就要多赔一百多万两白银。

甚至“庚子赔款”每年的赔款数额,也要和是年的“国际汇率”挂钩,如果白银贵,就用白银支付,法郎成了硬通货,大清赔偿的白银,也要再兑换成“法郎”。如此进进出出,大清“不知不觉”又被宰割了一大笔。尤其无耻的是,1905年国际银价下跌,清政府除了要“兑换支付”,还要额外掏出八百万两白银,来贴补列强的“损失”。

如此“花样宰割”,看似“有钱”的清王朝,每年到手的钱再多,大多也不过手里焐一下,没焐热就赔出去。晚清最后十年,财政收入“连年飙升”的清政府,每年亏空三千万两,年年入不敷出——落后何止要挨打,还要挨宰。

二、“飙升”的收入,来自竭泽而渔

但虽说每年都“挨宰”,清政府财政收入飙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节节攀升的收入,真的都来自“工商业建设”?其实更“大头”的,是来自对老百姓竭泽而渔般的盘剥。

最常规的盘剥,就是田赋。号称“永不加赋”的大清朝,近代最常见的操作方式,就是在田赋上附加“地丁银”或“漕粮”,这个“附加数额”,每年都有不同,但一“加”就是巨额数字,比如1901年,四川的“地丁银”就高达一百万两。江西的“漕粮”也有三十万两。这还只是清政府收到的数字,中间被多少官吏中饱私囊?那更是个无法精确统计的数字。

“厘金”也是晚清的“常规敛财招数”,甲午战争前,厘金就在晚清各省泛滥,甲午战争后大清财政困难,厘金更是滚雪球般猛涨。1899年广东征收的厘金,就比1895年暴增了一倍。四川的厘金从1895年到1901年,平均每年加抽百分之三十。直隶烟酒的厘金也是每年加抽百分之三十到六十。这些还是“不完全统计”。晚清最后十年里,“厘金”就像野草一样,恣意的在各地滋长,“多收”的部分,当然是加在苦老百姓头上。

更简单粗暴的招数,当属捐税。跟捐税比起来,无论“地丁银”还是“厘金”,那都是小儿科。晚清老百姓从锅碗瓢盆到养驴养马,样样都要交“捐税”,甚至还有“花捐”“剃发捐”“茶捐”“河捐”“车捐”“烟酒捐”等各种名目。在辛亥革命前的大清朝做个老百姓,不夸张的说,大到出门办事,小到喝茶理发,不留神就得刮一笔税。

如此横征暴敛,自然惹得民间反抗四起。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里,清王朝发生的“抗捐抗税”的“民变”,竟多达483次。山东的农民甚至高呼“认重税必饿死,不认重税必株死”。广东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成立了“死绝大会”。所谓“死绝”,即“以死抗捐”。“有钱”的大清背后,是多少百姓倾家荡产的血泪。

三、越有钱,死得越快

不过别管“钱怎么来的”,大清朝总算是“收入增加”了。倘若这些“增收”的钱财,全都用在富国强兵上,大清朝就算苦几年,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晚清最后十年,清王朝“实业”“练兵”等大事也红红火火,似乎看来,这钱花得值。

但近代风云人物曹汝霖的《一生之回忆》,就戳穿了其中的画皮:当时的海军大臣载洵,去英国商谈购买新式军舰,如此国防大事,载洵却是不问兵舰,先向英方询问给多少回扣。结果是“声名狼藉,贻笑中外”。

如此闹剧,放在清末的政坛上,还都算是正常表现。晚清的“铁帽子王”奕劻,清末时权倾朝野,却把政务做成了“生意”。各级衙门要职,都成了明码标价,每次只要有要职“空缺”,他立刻出手“炒作”。比如1911年的邮传部尚书一职,就被他“炒”到了三十万两白银,然后“卖”给了盛宣怀。他与他的党羽,更被戏称为“庆记公司”。1908年他七十大寿,一场寿宴就收了五十万两白银的“礼金”。英国《泰晤士报》更估算,仅奕劻本人在银行的存款,就超过七百万英镑,“公司”生意很“红火”。

“上梁”如此,“下梁”当然各种歪,民间的苛捐杂税,自然也被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比如清末的长葛县知县,就把朝廷要征收的“厘金”“捐税”样样加码,每样都加收一倍多,多出的钱全搂进自家腰包。各地的地方官,也多是“外托举办新政之 名 ,其实尽饱私曩”。有这么一群大小蛀虫上下其手,清王朝“越有钱”,越给这些蛀虫“送肉”,直到瓤子被活活蛀空。

有这么一群人折腾,大清的钱再多,又有多少能用在正路?恰如清末民初学者柯劭忞的叹息:“其施之于实用者,不过十之三四。”能有三四成的钱用于国家建设,就算不错了。

于是,“越来越有钱”的清王朝,也就这么迅速腐败下去,到了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同样以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里记载,京城的大小官员都吓破了胆,纷纷把钱存进汇丰银行。却不料银行里的中方雇员使坏,欺负这帮人不懂英文,尽开了些假收据,随手就把这些不义之财据为己有。只这一招,就不知让多少“蛀虫”倾家荡产。

而早已被“蛀空”的大清朝,也在这类闹剧后不久,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留给后世的,并非是“有钱”的风光,却是“越有钱越死的快”的历史思考。

明清的经济背景?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时期各区域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显著特点。

第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可分为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大层级。

流通枢纽城市,主要是指作为全国性或大区域的流通枢纽的城市,其贸易范围一般多能覆盖数省或十数省,并多为中央一级的税关所在地。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成为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1810年的清朝经济总量?

19世纪前,中国经济总量比亚洲、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大。1820年,清朝GDP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32.9%,是英国的6倍,清末最后十年仍然达到了世界的11%。

以清朝为背景的小说名家?

第一:《乱清》 作者:青玉狮子 ,书评:主角穿越满人之身,以满人之身份进入朝政,除肃顺,倒恭王,收慈禧,办洋务!大清之天下,由主角改变!

第二:《晚清之乱臣贼子》 作者:吴老狼 书评:主角乃是晚清大买办地独孙,身在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特殊时代里,他本不过是其中挣扎求存的一个小人物。

第三:《重生于康熙末年》 作者:雁九 书评:故事讲述的是,主角穿越成了曹雪芹他爸,带领曹家摆脱悲惨命运的过程。

第四:《草清》 作者:草上匪 书评:主角是一位从2012年原地穿越到300年前1712既康熙五十一年的记者,穿越到一位名字同音的草民书生身上。

第五:《篡清》 作者:天使奥斯卡。书评:一部非常优秀的穿越清末改变历史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坐办公室的小白领,在内蒙旅游的时候肉身穿越,被大刀王五押镖的大盛魁商队搭救,开始了清朝生活。

清朝保甲制度的历史背景?

清朝的保甲制度

  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执行保甲法呢?清朝入关以后,因为综合因素,人民期盼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环境。保甲法在维护治安这一块,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某人犯罪后,官府很快就能知晓并做处理。这使得原本动荡的社会开始慢慢稳定下来。

  甲申之变,清军入关。据记载,在天津地区逃海的难民上万人被,这些难民乱成了一锅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试行保甲。保甲制度是当年单纯就是为了安置难民,没想到有奇效。

  康熙年间,旗民被编入了保甲。为了彻查朱三太子案,加强了保甲制度。保甲也比清朝初期控制力强了很多。雍正时期保甲制度范围进一步扩大,乾隆时期不仅范围上比以往扩大,规定"保长要一年更换一次"、"甲长要三年更换一次"。

  到了那时保甲制度基本固定不变了。由于保甲甲长出现了市井无赖滥竽充数的现象,各地的督抚要求减设牌头、慎重选择和免点甲长、设立保甲房书吏等,户部同意了慎重选择保甲甲长的提议,但是仍旧没有作出有效的策略。

  据清朝文献记载,此次保甲制度的整顿把范围再一次扩大,把在内地开张贸易和置实业的人、旗民村庄、盐厂和矿厂工人、绅士、边外蒙古地方种地民人、沿海商渔船只、船员、水手、内河船只、寺观僧道等等。

  慎重选择保甲长,由士民公举,然后由保官点充,甲长的职能范围也随之扩大,不仅仅维护地方治安,还专司查报甲内的一切违法乱纪扰民的现象,以及面生可疑的人,还调解纠纷,参加赈灾,宣讲法令,教化民众,征收赋税等等。

  可以说乾隆是对前面清朝统治的归纳改进,这是清朝对保甲制度的最大范围的更改,此后清朝再无更大的整顿和修改

1685年清朝的历史背景?

一月

康熙

1月,康熙派都统公瓦山等赴黑龙江和萨布索等会议,决定在春暖后发兵收复雅克萨。

1月21日,“通州雨红沙,尽晦,张灯火,自辰刻至明晚乃止,家家辇沙十数石。”这次沙尘暴不独出现在通州,过两天,文安县亦有因风霾“白昼如夜”的记录。

1月23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

1月27日,已经平定海内的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命林兴珠带兵征讨。林兴珠为林顺的侄子,当时驻守河南府洛阳。兵部为林兴珠的出征专门召开了会议。

二月

2月6日,詹姆斯二世继位为英国国王。

2月,雅克萨战争爆发,为清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入侵者,清政府开始建立驿站。

2月13日,新任漕运总督徐旭龄陛见,康熙同他研究了禁陋规、节冗费、整理官吏队伍等问题。康熙知道徐任山东巡抚时居官清廉认真,故将他升任此职,勉励他正己率属、清除漕弊。徐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提出了一套禁陋规、节冗费的计划,受到康熙的称赞和支持,他的计划也得以批准。

2月22日,路易十四发布敕令,宣布废止南特令,把新教徒拥有的权利再度取消了,是为南特敕废止令。

三月

3月,康熙帝在理政之余,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107则。

3月,康熙帝下令:废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虽然表面上是四口通商,但由于贸易量有限,其实外洋商人大多只在广州一口贸易。

四月

4月,清廷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水陆军3000余人由黑龙江城(今爱珲)出发。

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发布的一个敕令,内容是确保宗教宽容,是为南特令。

五月

5月22日,进围雅克萨。当即通谍俄军撤离。俄军统领托尔布津恃强负固,置之不理,企图负隅顽抗。

5月24日,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俄军哥萨克兵乘筏顺江而来,被清军福建藤牌水兵猛劈狠砍,大部被打入江中,余众溃散而逃。清军无一伤亡。同日晚,清军在城南佯攻的同时,其他陆路清军激烈攻城,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等火炮从三面轰击,杀伤城内100多人,摧毁所有城堡和塔楼。

5月,在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政权轮替后,查理一世的儿子詹姆士二世继承王位。对父王悲剧铭刻于心的詹姆士二世,不想重蹈覆辙,他准备扩充军队,试图让英国重新回到查理一世统治的时代。

七月

7月15日,清军克复雅克萨后,吉林兵暂行撤回。由盛京、达斡尔派兵接替,前往黑龙江驻防。

7月,清廷以妈祖庇佑清军有加,封为“天后”,从此“妈祖宫”改名为“天后宫”。澎湖四面环海,因此每年一度的“妈祖出巡”是以浩荡的船队绕巡各村港口,数十艘的船只结队而行,壮观的场面别具特色。

八月

8月,路易十四向中国派遣了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开启了早期中法文化交流的大门。

法王路易十四向中国派遣五名文化造诣颇深、精通天文数学的传教士。

十月

10月18日——法国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

10月24日命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墨尔根。黑龙江城设副都统一员,从宁古塔、吉林流入中择500名兵丁发往黑龙江城驻防。10月29日——普鲁士接受法国被迫害的新教徒。

十一月

11月,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

十二月

法国从西班牙接管得克萨斯。清朝在上海设立江海关。

出生

2月23日——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德国-英国作曲家(逝世于1759年)3月21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作曲家(逝世于1750年)8月18日——布鲁克·泰勒,英国数学家(逝世于1731年)10月1日——查利六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逝世于1740年)10月26日——多美尼克·斯卡拉蒂,意大利作曲家(逝世于1757年)

1685年 - 逝世

龚隹育,清朝大臣(出生于1622年)2月6日——查利二世,英国国王(出生于1630年)3月22日——后西天皇,日本第111代天皇(出生于1638年)5月30日——纳兰性德,清朝诗人(出生于1655年

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

发展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

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02724.html

标签: {$tag}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介绍一位你喜欢的历史人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介绍一位你喜欢的历史人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2、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

初二上历史课本。(人教版)

初二上历史课本。(人教版)

%B0%CB%C4%EA%BC%B6%C9%CF%B2%E1%C0%FA%CA%B7ppt&rsp=2&oq=%B3%F5%B6%FE%C0%FA%CA%B7%C9%CF%B2%E1ppt&f=1&tn=73...

初一英语朗读短文

初一英语朗读短文

朗读是学习初一英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为帮助初一的同学们练习英语朗读,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一英语朗读短文,欢迎大家朗读! 初一英语朗读短文篇一: Mary and her husband Dimitri lived i...

世界古代和现代历史中有什么著名的战争吗?

世界古代和现代历史中有什么著名的战争吗?

我认为还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日,美军及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争引向我国的东北,10月8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彭德怀元帅亲自挂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

初中的历史和历史与社会两个学科有什么不同?

初中的历史和历史与社会两个学科有什么不同?

1、学科性质不同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而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两者是不同的。 2、学科内容不同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而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 3、学科侧重不同初...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上册:中华文化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同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册:繁华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年级中国近代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