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有理数复习课件(有理数教学课件)

zhao_admin1个月前 (04-21)数学课件6

中考数学复习一定要课件吗?

不管用不用课件,反正这些都是学习用的工具,你用不用取决于你自己的学习能力,最近有一套学习方法,不用课件照样也能学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完了,在哪能找到复习的课件?

可以去网上查阅,会有很多老师将整理出来的复习课件分享在网上有,有一些网站上可以查阅得到,比如说中考网,初三网。

然后还可以订购相关的教辅书籍,一般这种复习类书籍都会配有配套复习光盘,里面有复习视频,ppt等,书籍上也会有复习用ppt的二维码,扫码下载复习PPT即可。

有理数为什么叫有理数?有理数的由来?

1、有理数的由来

“有理数”这一名称不免叫人费解,有理数并不比别的数更“有道理”。事实上,这似乎是一个翻译上的失误。有理数一词是从西方传来,在英语中是rational 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义是“理性的”。中国在近代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依据日语中的翻译方法,以讹传讹,把它译成了“有理数”。

古埃及人约于公元前17世纪已使用分数,中国《九童算术》中也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分数的使用是由于除法运算的需要。除法运算可以看作求解方程px=q(p≠0),如果p,q是整数,则方程不一定有整数解。为了使它恒有解,就必须把整数系扩大成为有理系。

关于有理数系的严格理论,可用如下方法建立。在Z×(Z -{0})即整数有序对(但第二元不等于零)的集上定义的如下等价关系:设 p1,p2 Z,q1,q2 Z - {0},如果p1q2=p2q1。则称(p1,q2)~(p2,q1)。Z×(Z -{0})关于这个等价关系的等价类,称为有理数。(p,q)所在的有理数,记为 。一切有理数所成之集记为Q。令整数p对应一于 ,即(p,1)所在的等价类,就把整数集嵌入到有理数的集中。因此,有理数系可说是由整数系扩大后的数系。

有理数加有理数等于什么?

有理数加有理数等于有理数。有理数集合Q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初中数学对有理数概念进行了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其实,若把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则分数就是有理数,形如a/b(a,b均为整数,b≠0)为有理数。这样定义有理数概念更简单。

初中复习好还是高中复习?

基础并不能决定未来,高中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 建议:

1、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基础差可以补,不要畏惧困难,迎难而上,困难最长也就是高一一年罢了,一年的时间相信肯定没有问题了。

2、不要灰心,要有信心。

也许最初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有时候会想到放弃,但请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有信心,自信能渡过重重难关。

3、学会为人处世,交真心朋友。“要想学好先学做人”,做人要真诚,吃亏是福。

学习上的困难可能会比较多,所以交到几个好朋友能够帮助短期内提高,并且一直互帮互助下去。

什么叫有理数和正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和真分数叫正有理数。

自然数中定义,不是零的自然数称之为正整数,与正整数相反意义的量叫负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同样的,正分数的相反意义的量叫负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正分数和正整数统称为正有理数。

课件意思?

1、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2、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有理数中最小的有理数是什么?

>10    在数学中的实数中,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有理数是指整数和分数的集合,主要包括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除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数都是有理数;

如果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为无限不循环的数,这种数就是无理数比如根号2的结果就是一个无理数。

依据以上对有理数的定义可知,在有理数中最小的数为零。

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对吗.快快?

不对。

有理数定义是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如果按性质分类为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其中正整数,负整数和零是整数;真分数和负分数是分数。这里把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分成有理数一类缺一个元素零。零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把元素分类是分成一个集合,要不重不漏。

考研数学早上复习还是下午复习?

题主想知道考研数学早上复习还是下午复习?

如果题主想考研,数学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就这一学科而言,早上复习的效果自然是要比下午要好,因为早起思路比较清晰,而且没有前摄意识影响,所以早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当然,如果你早上没有时间,那就只能先复习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06745.html

标签: {$tag}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