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框架图(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点梳理图)

zhao_admin1个月前 (04-22)历史课件7

word怎么制作知识框架图?

解决如何用word做知识结构图的步骤如下:

1.选择SmartArt图形类型。这一步就是先把最初的组织结构图创建出来,我们启动一个新的文档,字号设置为“一号”。

2.单击“插入”/“SmartArt”。

3.弹出“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在该对话框左侧列表中选择“层次结构”,在中间区域选择“表层次结构”。

4.右侧我们可以看他的一些说明,点击确。这样就解决了如何用word做知识结构图的问题了。

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对于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的区别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首先知识框架侧重于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建立起一个脉络,如果是文科类的,可以以时间为基准构建知识框架;思维导图侧重于整理你的理解思路,将你对文本的思考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简单来说,知识框架以知识点为基础,思维导图以个人思考为基础。

用什么工具可以很好的做知识框架图?

(1)针对详细知识点,最简单实用便于编辑的:Excel——知识点归纳总结,重难点标注,易错点对比辨析......都可以用(2)如果是纲领式的各科复习计划、你所讲的知识框架图,推荐一个免费软件:Xmind各种逻辑图和总分图谱都容易操作编辑。自由度非常大,思维不受形式的束缚。

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知识框架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则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的利益。

二、具体来说:

1、英国当时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因此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对中国输入鸦片。但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却坚决禁烟。这对英国当时的贸易又是沉重的打击。

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

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

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

知识框架图是怎么画出来的?用电脑?

首先了解你要画的是哪一个方面的知识框架,然后确认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包含几个概念,每个概念又包含几个要点,这样向下分支就可以,建议你可以使用MindManager汉化版的,这个思维导图软件画知识框架简单。你可以把要画的知识框架用这个软件标示出来。下面简单制作了一下,你看看大概的效果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光合作用知识点框架图手写?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反应式

3、意义

4、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化石燃料知识框架?

化石燃料的知识框架包括化石燃料的形成、堪探、开发和加工理论。

专升本必备知识框架?

画出思维导图,将知识框架列好,将知识归类好

几何光学知识框架?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线概念和几何光学的基本实验定律、费马原理、光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全反射 光学纤维、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透镜成像等内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08267.html

标签: {$tag}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