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八年级数学 四边形动点 问题 课件 学案

zhao_admin1周前 (05-11)数学课件4

初二四边形动点问题解题口诀?

动点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解此类题型的关键是"化动为静"——寻找运动中的不变量,根据不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列出关系式。在解决动点问题时,经常需要多画一些图形,通常一种情况画一个图形,方便把动点转化成一般的几何问题来解决。点的运动问题通常是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两个动点,并对这些动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随之产生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

下面主要讲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类型题目,类型1为由动点产生的函数关系,重点是线段的含参表示,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类型2为由动点产生的特殊图形,例题主要是从单动点问题过渡到双动点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为以静制动,分类讨论,寻找临界点;

初三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1、把握运动变化的形式及过程;思考运动初始状态时几何元素的关系,以及可求出的量

2、先确定特定图形中动点的位置,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化动为静

3、根据已知条件,将动点的移动距离以及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4、根据所求,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或相互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解决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方法?

1、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包括:

(1)画图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动点的轨迹,通过观察轨迹的性质求解问题。

(2)代数法:利用代数式表示动点的位置,通过求导或者曲线方程的性质解决问题。

(3)几何法:通过几何图形的性质求解问题,例如利用三角形相似、对称性等性质求解问题。

2、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一定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以及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的动点问题(九年级)?

感谢邀请

我们这里按照题目条件先简单做个图,如下:

其中OD是我们做出来的辅助线,用紫色的线段表示。

∵PD=PE

∴在△PDE当中有∠PDE=∠PED —— ①

∵D为圆上一点,且OB为圆的半径

∴OD=OB

∴∠ODB=∠OBD —— ②

∵PC⊥AB

∴∠PCB=∠CEB+∠CBE=90° —— ③

综合①②③三个式子可以得到

∠PDO=∠PDE+∠ODB=∠PED+∠OBD=∠BEC+∠CBE=90°

即OD⊥DP

又∵D为圆上一点

∴可以知道直线DP为圆O的一条切线。

八年级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例题:

如图,矩形ABCD中,AB=6 ,∠ABD=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射线AB上运

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以AP为边作等边△APQ(使△APQ和矩形ABCD在射线AB的同侧).

(1)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BD上?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DC上?

(2)设AB的中点为N,PQ与线段BD相交于点M,是否存在△B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一、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BD上?

当Q点在线段BD上时,从Q点作△APQ的高,交AP于点E

1、由题目中的条件:v=1,根据距离的计算公式:s=vt,则AP=vt=t

2、在等边△APQ中,QE=√3 AP /2=√3t/2,AE= AP /2=t/2;

3、根据题目中的条件:∠ABD=30°,在Rt△BEQ中,BE=√3QE=3t/2;

4、由题目中的条件:BE=AB-AE=6-t/2,根据结论:BE=3t/2,则6-t/2=3t/2,即t=3。

所以,当t为3时,Q点在线段BD上。

二、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DC上?

当Q点在线段CD上时,从Q点作△APQ的高,交AP于点F,交BD于点G

1、由题目中的条件:v=1,根据距离的计算公式:s=vt,则AP=vt=t

2、在等边△APQ中,QF=√3/2*AP=√3t/2;

3、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AB∥CD;

4、根据题目中的条件:QF⊥AB,DA⊥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则QF∥DA;

5、由结论:AB∥CD,QF∥DA,DA⊥AB,根据矩形的判定,则四边形AFQD为矩形;

6、根据矩形的性质,则AD= QF=√3t/2;

7、根据题目中的条件:∠ABD=30°,在Rt△ABD中,AB=√3AD=3t/2;

8、由题目中的条件:AB=6,则3t/2=6,即t=4

所以,当t为4时,Q点在线段CD上。

三、设AB的中点为N,PQ与线段BD相交于点M,是否存在△B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当t=3时,AP=3,则BP=6-AP=3;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QP=AP=3,则QP=BP,BP=AP,此时△BQP为等腰三角形且P点为AB的中点,即P点与N点重合;

所以,当t=3时,△BMN为等腰三角形。

2、当△BMN为等腰三角形,其中BM=BN时,过M点作△BMN的高,交AB于点K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N为AB的中点,则BN= AB /2=3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BM=BN=3;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ABD=30°,在Rt△BMK中,BK = BM√3 /2=3√3 / 2,MK=3/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QPA=60°,在Rt△MKP中,KP=MK/√3=√3/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BP=BK-KP=√3,则t=AP=6-√3;

所以,当t=6-√3时,△BMN为等腰三角形。

3、当△BMN为等腰三角形,其中BM=MN时,过M点作△BMN的高,交AB于点T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BT= BN /2 =3/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ABD=30°,在Rt△BMT中,MT =BT/√3,MT=√3/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QPA=60°,在Rt△MTP中,TP=MT/√3=1/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BP=BT-TP=1,则t=AP=6-1=5;

所以,当t=5时,△BMN为等腰三角形。

全通学案八年级数学上册评价如何?

还不错,文字排版可以,不会伤害眼睛,并且题型也比较新,难度还可以。

福建名校系列八年级数学名校学案答案?

书后面不是附有答案吗?一本辅导书所有题目的答案不可能在这回答清楚的。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放在数轴上考虑就非常方面,抓住动点变化前后对应的数,两点之间距离表达起来方便,列方程解决问题,规律性非常强,当然需要分类讨论能力

初中数学的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在中学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针对那些复杂度比较大的运动学问题,一般会采取相对运动原理来进行求解,其中,参照物选择的合理性会对整体的求解质量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非常符合实际的题目分析需求,那么可以将问题大大简化。

同理,如果在求解中考动点问题的类型题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相对运动原理,对定点和动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那么常常也会起到非常关键的问题简化作用,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

八年级下册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一类重要问题,属于动态几何的一种,可以是一动点,也可以是双动点,在八年级下册出现的动点问题一般可以运用函数的思想来理解问题,把运动过程看成变化过程,又与三角形或四边形结合起来,要注意拐点处往往是自变量取值范围发生变化,根据题意列出不同段函数式去求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17830.html

标签: {$tag}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般认为,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这就是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数学的以上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认识数学的以上特点,并注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数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抽象性 所谓抽象就是在思想中分出事物...

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小于零是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的什么条件?

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小于零是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的什么条件?

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小于零是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这是因为,如果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小于零,那么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可能是零,此时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不是锐角。 所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小于零不是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的充分条件。 反过来...

如何备课更有效

如何备课更有效

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1.了解本班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

初三上学期数学最难是什么?

初三上学期数学最难是什么?

我知道初三的数学相比初一,初二的数学,无论是难度还是学习的知识量上要大的很多。而初三上学期数学最难的我认为是三角函数部分,它不仅有传统的几何,还有函数,当这两种类型的试题混合到一起,让许多学生束手无措,因此,我建议先从课本做起,从基础做起,...

已知函数f(x)=2x+2ax+b,且f(1)=52、f(2)=174.(1)求a、b的值;(2)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证明;

已知函数f(x)=2x+2ax+b,且f(1)=52、f(2)=174.(1)求a、b的值;(2)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证明;

(1)由 f(1)=5 2 f(2)=17 4 得 2+2a+b=5 2 22+22a+b=17 4 解得 a=-1 b=0 ;(2)∵f(x)=2x+2-x,f(x)的定义域为R,由f(-x)=2-x+2x=f(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例4.P76做一做,P77做一做,练习十七的第一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能力目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