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观云南抗战历史后感

一、观云南抗战历史后感

观后感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

二、云南楚雄有哪些历史名人

补充几位民国时期的:

朱培德,禄丰元永井(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一平浪盐矿元永井矿区)人,国民革命军南京中央军校校务委员,国民政府军训总监部总监,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云南讲武堂时期就和朱德并称模范二朱,历经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后作为第三军军长参加北伐、战功卓著,官至江西省主席,参谋总长,代理总司令、军委办公厅主任。1937年去世后国民政府明令国葬,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被葬于南京小行凤凰山。2001年4月,迁至普觉寺公墓。

周启贤,云南禄丰广通人,19岁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讲武堂第十三期学生,毕业后参与护国起义,随护国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任老三军警卫员营长。1920年,调任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训练处监员,负责全国的军事训练。“九・一八”事变后,调回云南,跟随龙云,任新成立的云南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上校主任,负责训练高中及以上学生及各县义勇军,“七七”事变后调任云南省军管区司令部编练处少将处长,兼任军政部教导第七团少将团长,负责招考初高中学生,经训练后选拔其中成绩优秀者经驼峰航线送往印度阿萨姆邦兰姆伽军事基地进行高等军事训练,学习战术、新式武器、通信、卫生、机械及各式车辆的驾驶技术,为抗日战争储备力量。这一批人成为日后和盟军一道打败日寇,收复缅甸,收复松山、高黎贡山、腾冲、龙陵的中国远征军的主力。解放战争爆发后,辞官回到昆明,不再过问世事,1969年因病去世。

周钦贤,禄丰广通人。14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辛亥革命后,被派往黄埔军校参与军校筹建并担任三期少校战术教官(黄埔军校时任少校战术教官共11人,总教习何应钦),1915年被时任云南省督军的唐继尧向国民中央政府申请调回昆明陆军讲武堂。1915年,随唐继尧发动护国运动,任滇军(老三军)军部参谋长(老三军新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后,任上校参谋长),转战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与段祺瑞、吴佩孚等作战数年。扫平江西军阀后,驻防江西,任江西省省府秘书长、南昌县县长,后辞官从商。1944年,二次出山,任中国远征军总监部参谋长,参与指挥拿下了国军正面战场上仅有的几场完胜之一的腾冲反攻。抗战胜利后,再次辞官。解放后,其将其亲手所建的在南京的13处家宅(位于今南京市常府街9号附5号至秦淮河边的13栋洋房)及位于今南京新街口的大片土地全部无偿捐赠给新中国,1978年于南京病故。

周希贤,禄丰广通人。16岁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1925年参与北伐,任新编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军部护旗排长,牺牲在河南,骨灰被国民政府安葬在南京紫金山烈士墓地。

民国时期楚雄籍部分人员名录[1]

黄 实: 字衡秋,1927--1929年任江西省政府委员、财政厅长、代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参谋长,1936年授中将军衔,中国国民党第三、四、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邓振铨: 字镜寰,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第十七军参谋长。

陆光荣: 字达安,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甲班毕业,曾任云南护国军少将参军,云南军事委员会委员。

宋永康: 字平阶,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丙班毕业,曾任云南护国军陆军少将,1937年云南特区对汛督办。

姚必光: 字宗虞,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丙班毕业,曾任滇军督练官。

王三珩: 字荆州,1918年任驻粤滇军旅长。

三、历史上抗战现代的英雄豪杰

1、邓占云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染着血泪、弥漫着战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残暴封建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段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临危不惧方显中华儿女真本色,为国捐躯最是人民英雄一片心”,这是当年台湾人民悼念抗日英雄徐骧的一副挽联,也可借以表达对近代史上所有英雄豪杰的崇高礼赞。

2、王囊仙:布依族巾帼英雄

在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荷花池畔,矗立着一座铜铸雕像,它用以纪念的人物,就是名垂青史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

王囊仙,本名王阿崇,小名叫阿从,南笼府洞洒大寨布依族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囊仙美貌惊人,民间叙事长诗《王仙姑》中对她的容貌有生动的描写:“阿从长得像花样……长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后园竹叶好看,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从眼睛明。”王囊仙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而且能以巫术为人治病,民间称她为囊仙,布依语的意思是仙姑,可见她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高利贷,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反抗清王朝的压迫与剥削,王囊仙、韦朝元等志士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在南笼领导了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起义群众推举王囊仙、韦阿信为首领,尊称王囊仙为皇仙娘娘。王囊仙临阵作战,奋勇当先,并且利用宗教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激发起义军的斗志。起义大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所向披靡,在短期内席卷贵州西南部以及云南、广西部分地区,起义军人数达到数十万,起义军前锋直逼贵阳城。

王囊仙领导的起义让清廷异常惊恐,太上皇乾隆和继位皇帝嘉庆亲自部署,派云贵总督勒保等率云贵、两广清兵火速前往镇压。王囊仙、韦阿信率义军英勇抗击,重创清兵,并包围了屯兵于南笼的清军大部。这年五月,清廷又调令广西总督吉庆率部由广西进击,加上各地地主武装的袭击,使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逐步退守起义军根据地洞洒大寨。这年六月,勒保率领清军解除了起义军对南笼清军大部的包围,并且转入反攻,当勒保率部围攻洞洒大寨时,王囊仙身先士卒,指挥义军,包围勒保的清军。在王囊仙痛击下,清军大败,勒保几乎被擒,清军仓皇撤退。但后来起义军放松了警惕,以致八月十五日夜,被勒保率领的清军偷袭得手,在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中,王囊仙、韦阿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衣,仓促应战,结果王囊仙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数以万计的起义军将士和各族群众惨遭杀戮,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王囊仙被擒后,清廷将她镣铐加身,紧锁囚车中,用重兵押送北京。为确保沿途押送万无一失,清廷还史无前例地下令王囊仙经过州县的知府、知县连同当地武官,必须亲自带兵押解,稍有闪失,立即革职问罪。王囊仙沿路每进出一省,各省总督与巡抚还必须向朝廷上专折,及时奏明她进出所辖地区的日期以及交接地点,可见清廷对她非常顾忌和害怕。

王囊仙被押送到京城以后,清廷命刑部审讯,她宁死不屈,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初七被凌迟处死,年仅二十岁。按清朝刑律,对王囊仙这样“谋反大逆”的重犯,凌迟是唯一的处死方法。在北京,与王囊仙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其他六名布依族起义军女将:王阿朝、王阿哈、王贺氏、郎罗氏、王阿罢、石乜妹。几乎与此同时,参加这次起义的765名大小首领、1052名战士被清廷凌迟处死在南笼城郊。起义军所在村寨成片成片地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起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与汀、黔、川、鄂、陕等地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王囊仙领导的南笼起义是布依族历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布依族南笼起义资料选编》

周春元《嘉庆初王囊仙和韦阿信领导的布依族人民的起义》

王永宽《中国古代酷刑》

3、韦绍光:三元里抗英领袖

其余几个狼狈逃回四方炮台。

事后,三元里人民料到凶残的侵略军绝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前来报复。为此,韦绍光挺身而出,号召全体村民团结起来,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韦绍光带领大家迅速将老弱病残疏散,并组织全村青壮年聚集于三元里古庙前,商定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各执刀枪棍棒和斧头等物,对着三星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誓词的头两句是战斗时进退的信号,后一句表达了他们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三元里人民清楚地知道,要击溃来犯的侵略者,单靠三元里一个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抗击来犯之敌,韦绍光还和爱国士绅何玉成等人共同发起,联络肖冈、唐夏等103乡近万群众,当天下午派代表到牛栏冈聚会,共商抗敌大计,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一是以三星旗为总令旗,各乡自成一个战斗单元,备乡旗一面,设领队一人;二是以锣声为号,一乡鸣锣,各乡响应,共同抗敌;三是15岁至50岁的男子,一律参加战斗;四是诱敌深入,以丘陵起伏宜于埋伏的牛栏冈为聚歼英军的地点。英军无恶不作,早就激怒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各地百姓摩拳擦掌,纷纷拿起锄头镰刀,积极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

四月初十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并对村民发起攻击。三元里周围103乡民众组成的义军约5000多人,面对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们巧施妙计,且战且退,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塘下村附近沼泽。英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进入沼泽时才发现上当。这些烂泥塘,一旦陷进去,深可没顶,浅可没腰,人很难挪动,只能如泥塑木人般任人摆布,笨重的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顿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各乡义军从四处出击,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

午后1时许,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暴雨把英军的火器全部淋湿,使之不能射击,穿着皮靴的英军在泥泞之中寸步难行,而附近的村民则越聚越多,愈战愈勇,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手持菜刀、钉耙和鸟枪等武器向侵略军展开肉搏拼杀。一位诗人对三元里人民的抗敌义举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当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群众,广州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英军死伤近20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第二天,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韦绍光在作战中表现得积极勇敢,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人物。斗争结束以后,韦绍光并没有得到官府的任何奖赏,仍旧在村里从事耕种兼看山管墓,享年80多岁,葬于城北飞鹅岭。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投降派跪倒在英国侵略者脚下,以韦绍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却自发的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林福祥《平海心筹・下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

许华编著《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姜应芳:侗族人民的骄子

在层峦耸翠、鸟语花香的贵州省侗族聚居区,人们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坌溪出了个姜应芳,奉天伐暴定平王。从前你的名声传的远,如今你的名声四海扬!姜应芳,听你被害泪汪汪,你是人死英雄在,千秋万古美名扬!”这首歌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山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姜应芳歌》。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侗族人民,通过传唱这些山歌来表达他们对姜应芳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之情。

姜应芳,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姜老毛,是一个穷的叮当响,但又从不肯向官府富豪低头屈膝的硬汉子,后来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下了大狱,不久惨死在监牢里。八岁起,失去父亲的姜应芳就给地主放牛。十三岁那年,姜应芳身染天花,家里无钱医治,官府却天天上门逼交“皇粮”。他祖父向官差苦苦哀求,穷凶极恶的差头不仅不宽限,还如狼似虎,将他祖父活活打死,他的母亲也同时被打成重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万恶的社会害得姜应芳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经常对伙伴们说:“我长大以后,如果不把压在我们侗家人头上的官家和地主打到,我死不甘心!”为报这血海深仇,他毅然离乡,前往湘西学习武艺。几年间,姜应芳不仅练成了一身硬功夫,而且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参加了活跃在湘西一带的秘密反抗组织――天地会。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姜应芳回到家乡,积极发动群众,在天柱县织云乡秘密创立天地会,宣传反清复明和均贫富的主张。远乡近邻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有数百侗族农民和一些开明士绅当即加入天地会。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姜应芳率领广大贫苦农民在织云乡关帝庙前举行起义,发布讨清檄文,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纲领。起义军攻进东归寨,没收了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姜应芳率领起义军乘胜前进,途中一举将天柱县知县董文炳派去镇压起义军的清兵击败。当天下午,清军大队援军赶到,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最后起义军退守织云,分头活动。这年十一月,起义军攻占锦屏县城,赶走县官,砸烂云南巡抚徐之铭家门上“进士及第”牌匾,没收其全部家财。

咸丰七年九月,姜应芳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取得联系,咸丰十一年四月,姜、张侗苗联军四万余人分三路直取天柱县城,沿途包围了龙燕昌率领的地主武装,围歼团丁一百多人,击毙龙燕昌,随即进逼天柱城。知县谢绍曾派人带乞和信前来议和,姜应芳看过乞和信,立即回信拒绝,谢绍曾等人吓得魂不附体,束手无策。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二十三日,姜应芳率义军攻入天柱城后,以汉寨为大本营,定名“九龙山”。营盘扎定后,姜应芳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发布文告,点将封王。同治元年五月,起义军作出北上、南进、西征进军计划。六月二十一日,姜应芳在邦洞召开誓师大会,命令杨日焕留守天柱城,其余将士兵分三路向湖南进军,姜应芳亲率中路主力军奔袭瓦寨、邛水和清溪,势如破竹。在玉屏城下击毙黔楚官军三千多人。乘胜而下,攻克晃州、阮州、会同等地。义军马不停蹄,所向披靡,接着占领靖州、通道,湘军节节败退,三湘震动,湘军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城。

七月,清廷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集三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湖南巡抚毛鸿宾率湘军进犯天柱,贵州巡抚韩超率部进攻邛水和清溪县,天柱县城失守,杨日焕阵亡。姜应芳回师驰援,与清军激战,义军失利,退守九龙山。八月十六日,清军集中主力进攻汉寨场。由于叛徒暗将抬炮灌水,抬炮失去战斗力,清军以洋枪洋炮猛攻,义军伤亡惨重,姜应芳急忙下令起义军全部退守九龙山。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寨,木城崩塌,房屋着火,九龙山失守。姜应芳在与陈大六、李恒吉会师的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误中清军伏击,姜应芳被俘。

这年九月,姜应芳被押赴铜仁,由镇远知府曾壁光和铜仁知府陈昌运会审,他们问姜应芳降不降?姜应芳斩钉截铁地回答:“若要我投降,难于上天摘太阳!”他们又问姜应芳还反不反?姜应芳慷慨激昂地回答:“若要我不反,除非地上石头烂!”清政府无奈,最后将他凌迟处死。这一年,姜应芳年仅29岁。

姜应芳英勇就义后,部将陈大六继续坚持斗争到1868年。姜应芳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影响到湖南西部侗族聚居区,是侗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贵州通志・前事志》

《清代贵州各族人民的五次起义》

抗战英雄:赵尚志、张自忠将军、收复察哈尔的方振武、血染抗战的叶焕成、民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吉鸿昌、十七路军长蔡廷锴等,诚请采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3332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

做ppt需要哪些辅助软件?

做ppt需要哪些辅助软件?

那些让你相见恨晚的PPT神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好一件事情选对合适的工具会让你事半功倍。 今天郑少把平时做PPT使用到的辅助工具分享给大家。 这些工具或许不常用,但是一旦用到会让你屡试不爽。 【本文特长,坚持看到底,有惊喜】 关注...

小学语文面试,试讲10分钟怎么讲才好?

小学语文面试,试讲10分钟怎么讲才好?

导入很重要,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语言要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注意,能够使他们迅速集中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在需要学习新知的相关内容上来,并提出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有“舌耕之士”的称谓。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重...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课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课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泉池约...

急求一篇关于写友情的小学作文!!!

急求一篇关于写友情的小学作文!!!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精心制作的小木船摔坏了。我们扭打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小木船踩坏了,我的劳动成果遭到破坏,很生气,一把夺过陈明制作的精致小巧的小木船扔到地上,这不能完全发泄我的怨气...

爸爸的唠叨作文运用双线交织的手法

爸爸的唠叨作文运用双线交织的手法

爸爸的唠叨 “作业做好了吗?”“怎么还在看电视,快去睡觉。”瞧,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位唠叨爱好者。爸爸今年才40多岁,可我却觉得爸爸老了很多,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就能唠叨半天。 记得上小学时,一次我们去春游。早上,我早早地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