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访客2年前 (2021-05-15)科学课件74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时间的划分是人为设定的,所以,无论外界的参考物是如何变化,时间是不变的,所影响的只有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一天之内的计时,不像纪年、纪月那么明显,总会显得复杂一点。比如阴天的时候,以太阳方位为参照的时间认定就会变得相对模糊一点。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古代人计时明显分为了两个阶段: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一个是对时间有等分概念之后的精准计时;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另一个是没有等分阶段的模糊计时。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利用较为精密的仪器进行精准计时可能很多人对我们国家很早就发明的日晷等仪器比较熟悉,是放置在户外,利用太阳在其上的投影来指示时间,类似的仪器还有“圭表”,都是利用太阳光来计时的。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但是,这种工具只能白天有阳光的时候用,如果阴天或者夜晚,就没有效果了。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所以,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白天、夜晚都能使用的工具,比如漏刻。

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漏刻”的发明时间也非常早,不见得晚于日晷、圭表这些器物,最早能追溯到周代,再之前有没有就需要另行考证了。

这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水钟”,利用的就是水滴滴落的时间和水位的变化来计时的。

“漏”指的是“漏壶”,其内储水,让水顺着一个小裂缝以基本恒定的速度滴落,这部分滴落下来的水用另一个容器承接。

“刻”指的是“刻箭”,是一种带有标识的刻尺。“箭”在古代不仅仅是兵器,也是测量单位,比如经常见于古书中的“一箭之地”。

“刻箭”就相当于浮标,漏壶中滴落的水浮载着“刻箭”,根据上面的标识来确定时间。

在古代,有专门的官员来掌管“漏刻”,其义务就是为人提供报时服务。

“漏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计时工具,并且其原理在很多其他的计时工具当中都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漏刻是用“水滴滴落”来计时,那么“沙漏”就是利用流沙下滑来计时,燃香就利用燃烧速度来计时,其实在原理上都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也可以用来计时。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大明殿灯漏这种自动报时的仪器,和现代意义上的钟表已经非常接近了。

如果总结来看就能发现,以上这些计时方式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古人已经将时间进行过等分了,比如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

那么,在没有将时间等分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来进行一天之内的计时呢?

更早时期的模糊计时在未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人们对于一天的计时是用了十二个不等分的时间段来进行的。

当时的参照物有很多,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理反应等等,所以对于天象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首先,最先被人类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日升和日落,这是最明显的自然特征。

所以,日出就被称为“平旦”,也叫作“平明”;日落就被称为“日入”。

即使是阴天观察不到太阳升起,但同样可以感知光线的变化,因为只是模糊计时,并不要求非常精确。

日出和日落中间的那个点,白天的叫做“日中”,晚上的叫做“夜半”。

这几个词经常见于后来的典籍之中,是被延续下来的古朴时间称谓。比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平明”就是指日出之时,而“夜半”并不是“半夜”的倒装,而是指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寺院此时敲钟。

有了这四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其他的划分就更简单了。

日出之后,人们开始吃饭,这个时间就是“蚤食”,也被称为“食时”;而吃过饭之后还没有到日中的这段时间,就是如今的上午,在当时称为“隅中”,是接近日中的含义。

日中之后,太阳西斜,但还没有落山,这段时间就叫做“日昃”;同样,在日落之前,人们会吃第二顿饭,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也写作“餔时”。

古人比较清贫,一般一日两餐。

这就是白天的计时,夜晚的计时方式和白天很类似。太阳落山之后,光线比较昏暗,但又不至于不能视物,所以叫做“黄昏”;黄昏之后,因为天完全黑了,不能工作,人们会早早地入睡,这就是“人定”。

这两个时间点同样在后来的典籍中能找到,比如《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和“夜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所以这两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就是早上起来,公鸡鸣叫的时候,也叫作“鸡鸣”;而鸡鸣和日出之前还有一段距离,叫做“昧爽”,也称“昧旦”。

《诗经》当中有句:

女曰鸡鸣,士曰昧爽。“昧爽”之后就是“平旦”,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总结一下,在没有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古人也是将一天分为了十二个节点,分别是:

平明(平旦)、食时(蚤食)、隅中、日中、日昃、晡时(餔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爽(昧旦)此时的计时方式并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时间点,其参照物除了太阳、月亮等天象之外,还有人的生理感知以及生活习惯,所以受到阴晴等天气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大。

这种计时方式非常古老,在对一日之内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后,基本就被废弃掉了。

但这些名称依然留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其原本的含义和古代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也是需要了解的一种常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390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