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1)、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背景与主题

背景与主题是课例的第一要素。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最好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如用省略号略去一些无关的话语、删去一些口头禅等)。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但都可以呈现出来。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空间。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很多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释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而不要脱离课堂教学。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哪些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要一些概括和提炼。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对研究一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课堂教学案例怎么写(小学语文)?

教学案例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主题:是案例的核心理念,既想反映什么问题。应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用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

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

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

为40°、60°、80°,画出这

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

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

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

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

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

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

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中国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提高,措施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大力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方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备好课,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做好突发预案,设置感兴趣的话题,师生互动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讲有趣的地理小故事,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把地图模块抽象画,方便孩子记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学生在学校6~8小时的时间里,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与教师共同渡过的,而课堂除了每周一节班队课外其余的都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结构和教材进行教育的,教材中蕴含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

笔者认为地理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因为地理科是一门具有丰富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

笔者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经验点滴和最近一年多的新课改亲身经历与体验,对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问题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好课,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准备多个计划,做好突发预案,设置感兴趣话题,师生互动

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1.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融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这些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地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多彩的教学学科,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形、气候、天气等。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单纯依靠教师来描述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采用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初中地理课堂的氛围烦闷、枯燥,导致出现学生学习兴致低下和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而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创新性地融入问题教学情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困境,可以充分地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课堂中融入问题教学情景的方式和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学会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快速地进入正式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来。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教学情景 初中地理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初中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高度重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之间联系,让地理课堂回归于生活的实际,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时间的空间,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地理的现实价值。 

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有效地理课堂教学?

据个人的学习经验,觉得地理、历史、政治都是比较枯燥的学科。地理教学最直观的的就是营造一种模拟旅行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自主的了解学习。比如设立地理学习小组,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为小导游。分别介绍地理知识。还有就是在原有的地理书上,适当的进行内容扩充。总之,学地理,看世界。让学生互动、引发兴趣。并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才是有趣的课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43846.html

标签: {$tag}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请问有关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知识

请问有关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知识

香港总面积达 1103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一海之隔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262个离岛)组成,其中郊区多集中在新界。2003年年底,香港人口约68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 300人。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为数不少,共有约523 880人,主要...

幼儿园说课稿《空气的质量》

幼儿园说课稿《空气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

有关新西兰的地理知识 多 !!最好是PPT形式!急!!

有关新西兰的地理知识 多 !!最好是PPT形式!急!!

有长白云之乡(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美誉的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方约1,600公里处,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在南纬...

有关高一地理的,农业单元的,会者请进

有关高一地理的,农业单元的,会者请进

1 油茶江南丘陵   2 芝麻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3甜菜东北、西北和华北 4油菜长江中下游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 6玉米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7高粱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影响的区位因素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 高中...

高考地理考纲中世界区域地理中考哪8个国家

高考地理考纲中世界区域地理中考哪8个国家

应该是国家和地区吧。它们是东亚(日本),东南亚,南亚(印度),北亚(俄罗斯),中亚,西亚和北非,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美(美国),拉丁美洲(巴西),大洋洲(澳大利亚),极地地区...

跪求初一地理书的内容

跪求初一地理书的内容

上册:1.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2.我们怎样学地理 3.认识地球 4.世界的海陆分布 5.世界的地形 6.海陆变迁 7.世界的人口 8.世界的人种 9.世界的语言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