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访客2年前 (2021-05-18)科学课件74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

小学科学上册空气是什么样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

空气:
  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0.94%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密 度 1.293g/L 分子量29

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 科学 有趣的沉浮现象 改变浮和沉 课件

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 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

  (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⑶学生汇报结果。

  ⑷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

  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学生自由回答。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⑴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⑵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⑴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⑵学生观察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⑶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⑴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⑶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⑷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⑴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⑵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⑶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⑵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课后反思:

  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礼物”、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6.根据青岛版《科学》的特点整合教材。首先根据“目标弹性化”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删繁就简”,把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第一部分作为导入新课,第二部分的实验器材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学生。更把自由活动移到课外作为拓展活动。使课堂教学留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其次,根据 “以生活为主线”这一特点,以学生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认识为“切入点”,以学生“常见的”、“玩” 中为主线,以对科学的兴趣为辅线,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自然教师向科学教师转轨,还留有自然教师的痕迹。主要表现在:

  ①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②主要还是“自发探究”, “自由探究”还少。这节课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探究浮力时,学生的意志还过多受教师左右,不完全属于自由探究,其中有些地方还属于自发探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482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