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你学过王阳明的心学?

一、你学过王阳明的心学?

没有。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无神论者。

二、王阳明是什么代表?

你好、是主观唯心主义

三、明朝有二个王守仁么?

古时候取名用的字眼,尤其读书人,基本不出四书五经的范围。所以重名现象很多,不足为奇。至于王守仁,当时的名气并没有后世那么大,不存在避讳的问题。

四、中国古代大师级人物都是谁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领域都有大师,拿先秦来说,孔孟这样的思想家是大师,匠石、轮扁这样的人也是各自行业的大师,有的有记载,有的没有记载。文学界都知道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科学界就要推墨子、张衡、一行了。

如果你是问哪些人学识渊博,那可以不全面地列几个人: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张衡、刘勰、杜甫、韩愈、沈括、苏轼、朱熹、王阳明、曹雪芹等等。还有实际的阅历较多的,如贾思勰、徐霞客等。伟大的史学家和理学家一般都是很渊博的。但学识也不能说明一切,李白学识不如杜甫,但不能就此断言李白没有杜甫伟大;唐人读书普遍比宋人少,宋人又比不过清人,主要是时代造成的。

先秦诸子放到今天多是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的大师了,像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管子、商君、韩非子等等。不过先秦的书有不少是伪作,这些大师有些也有争议。

五、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六、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名言

鉴于前面的回答,我作补充:

①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②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③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④为学大病在好名

⑤“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⑥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⑦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⑧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⑩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3.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4.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509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