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答题技巧?

zhao_admin2023-09-13 03:24:55地理课件1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答题技巧?

1.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

(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引申题型】——地理位置进行评价——2016届今年的出题趋势

(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

(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

(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

(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

(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

2.地形特征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XX、XX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4)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海岸线、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冰川地貌、火山等。

【引伸题型】地形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3.等值线题目的五读法——秒杀选择题

(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16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

(2)读数值——注意取值,同时注意题干中所注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高考时一定要有目的性地勾画重点,正确运用好公式。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闭合”的地方。

(3)读疏密程度——反映水平差距的大小(如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异等等)

(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往往成为考试比较青睐的东西

(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来考查影响某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一种考法。

4.地方时的计算——找关键,取整估算,接近秒猜正确选项

(1) 第一步必须通过图文信息找到已知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

(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算东还是算西,用加还是用减,这个题目有点变化,特别注意带有航程类的题目,必须加上航行的时间,否则这个题目就会陷入陷阱,要素不全,答案出错。

5、日界线——走好两步,即可得解

(题干告知信息“占全球、处于同一天、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等等)

(1) 第一步是画出剖面图

(2)第二步是找到0:00所在的经线

这样题目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6、地球公转类的题目——巧用“万能图”

方法一:快速浏览题肢,如果涉及到季节“三夏一冬选冬、三冬一夏选夏、遇到春秋不选”

方法二:画出万能图,找到对应点,兼看移动方向

7、航空发射基地的区位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良好的气象条件,风速小,晴天较多,大气透明度好;

(2)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3)人烟稀少,有建禁区的可能;

(4)最好接近赤道地区,因为纬度低,惯性离心力大且地转偏向小,航天器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节约燃料;

(5)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

(6)夜间发射,利于跟踪目标进行观察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1.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

(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引申题型】——地理位置进行评价——2016届今年的出题趋势

(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

(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

(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

(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

(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

2.地形特征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XX、XX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4)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海岸线、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冰川地貌、火山等。

【引伸题型】地形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3.等值线题目的五读法——秒杀选择题

(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16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

(2)读数值——注意取值,同时注意题干中所注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高考时一定要有目的性地勾画重点,正确运用好公式。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闭合”的地方。

(3)读疏密程度——反映水平差距的大小(如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异等等)

(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往往成为考试比较青睐的东西

(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来考查影响某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一种考法。

4.地方时的计算——找关键,取整估算,接近秒猜正确选项

(1) 第一步必须通过图文信息找到已知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

(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算东还是算西,用加还是用减,这个题目有点变化,特别注意带有航程类的题目,必须加上航行的时间,否则这个题目就会陷入陷阱,要素不全,答案出错。

5、日界线——走好两步,即可得解

(题干告知信息“占全球、处于同一天、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等等)

(1) 第一步是画出剖面图

(2)第二步是找到0:00所在的经线

这样题目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6、地球公转类的题目——巧用“万能图”

方法一:快速浏览题肢,如果涉及到季节“三夏一冬选冬、三冬一夏选夏、遇到春秋不选”

方法二:画出万能图,找到对应点,兼看移动方向

7、航空发射基地的区位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良好的气象条件,风速小,晴天较多,大气透明度好;

(2)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3)人烟稀少,有建禁区的可能;

(4)最好接近赤道地区,因为纬度低,惯性离心力大且地转偏向小,航天器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节约燃料;

(5)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

(6)夜间发射,利于跟踪目标进行观察

2021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地理答题有技巧。

一是要认真审题,不要答非所问。

二要言简意赅,不要废话连篇,拖泥带水。

三要条理清楚,最好列成小标题。

四要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最好用课本上的地理语言,例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应该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其形成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及技巧?

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其次,学生在对题干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就需要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摸清题目的考查点是什么,结合自己从题干中提炼出的知识点,调动脑中的知识,进行答案的一个初步总结。接下来就是答案的书写环节,学生需要将自己脑中成型的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过程学生一定要平心静气,将答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学生在答完大题之后,需要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检查题干中给的所有条件是否都已用上,如果有遗漏的条件,学生需要结合一些拓展性知识对答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答题技巧?

以下是高中地理区域发展答题技巧:

1. 注意细节:地理学科注重细节,对一些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自然地貌乃至经济发展情况非常在意,因此在答题时要注意采访段落中较为详细的描述。

2. 理解并强化概念:地理学科中存在大量重要概念,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状况、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概念有助于区分、筛选出正确的选项和解答。

3. 组织思路:将各种不同的原因进行分类、归纳和汇总,以建立与文本相关的完整图像素材,同时在答题时要注意逻辑清晰、行文清晰,回答问题准确且全面,以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和丢掉得分点。

4. 多练习多测试:灵活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主要是通过巩固许多模拟测试,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和正确答题的技巧,并坚持学习与反思,提高学习的效益和成效。

希望以上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你的高中地理区域发展答题能力。

高中地理形成过程类答题方法?

在高中地理中,掌握形成过程是理解地貌、地球系统和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以下是一种类似答题方法,可帮助你回答关于地理形成过程的问题:

1. 阅读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询问的地理现象或地貌形成过程。

2. 确定关键词:识别问题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指导你回答问题时要涉及的概念、过程或地理要素。

3. 回忆相关知识:回顾你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包括形成过程、地质作用、气候因素等。确保你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4. 划定答题范围:根据问题的要求,确定你需要涵盖的范围。例如,问题可能要求你描述某个地貌的形成过程,或者要求你分析多个地理因素对某一现象的影响。

5. 结构化回答:在回答问题时,采用结构化的方式,确保你的回答清晰、有条理。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问题中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地貌特征。

   - 形成过程描述:详细描述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包括相关的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

   -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造成该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地质构造、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气候变化等。

   - 结论:总结你的回答,强调关键点,回答问题的要求。

6. 使用图表和实例:如果可能,使用图表、图片或实例来支持你的回答。这些可视化工具有助于清晰地传达你的观点和描述。

7. 校对和修改:在完成答题后,仔细检查你的回答,确保语法、拼写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修改任何错误或不清晰的地方。

这种答题方法可以帮助你有条理地回答关于地理形成过程的问题,并提供清晰的解释和支持材料。请根据具体的问题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持续学习地理知识,并在解答问题时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可以进一步提高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答题万能句子?

1、一近快,七远慢

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

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升落,点南南升落。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偏北的方向升起,从偏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偏南的方向升起,从偏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4、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高中地理生态修复措施答题模板?

当被要求回答关于高中地理生态修复措施的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模板进行回答:

1. 引言:简要说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目的,即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2. 主体部分:根据具体问题和要求,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生态修复措施:

   a. 植被恢复:解释通过植被恢复来提高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这可以包括植树造林、种植抗旱草等措施,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植被覆盖率。

   b. 湿地保护和恢复:介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可以包括湿地保护区的设置、湿地的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c. 水资源管理: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以确保供水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可以包括水资源调配、水库建设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

   d. 生物多样性保护: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性。可以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

   e. 农业可持续发展:说明通过可持续耕作、合理施肥和循环农业等农业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3. 结论:总结生态修复措施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强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个基本的答题模板,具体答题结构和内容还需根据具体问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地理形成过程和成因答题技巧

地理成因问题:包括⾃然和⼈⽂两⽅⾯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候类型成因、⽓温成因、降⽔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盐度成因、⼟壤成因。

1、做到:“三审”,即⼀审材料(加以引申)、⼆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3、读完题组内每⼀个⼩题,注意各⼩题之间的前后提⽰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中考一模语文答题技巧?

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

古诗鉴赏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对于诗意把握的不准确,或是难以进入。读懂一首诗,答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就是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57582.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