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历史课件制作的感想与收获?

zhao_admin2023-10-09 13:56:51历史课件1

历史课件制作的感想与收获?

感想:说起容易做起难。收获:

1、对全部历史知识复习了一遍。

2、高度概括知识的要点,并总结成框架。

3、学习了PPT的制作知识和技巧。

美术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一、 科学性 

1、描述概念的科学性: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问题表述的准确性:课件中所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无误。

3、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课件中引用的资料正确。

4、认知逻辑的合理性: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 教育性

1、直观性: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2、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新颖性:课件的设计新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启发性: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5、针对性:课件的针对性强,内容完整。

6、创新性:能否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

三、 技术性

1、多媒体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

2、交互性:课件的交互性较高。

3、稳定性: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

4、易操作性:操作简便、快捷。

5、可移植性:移植是否方便,能否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

6、易维护性:课件可以被方便地更新,利于交流、提高。

7、合理性:课件是否恰当的选择了软件的类型。

8、实用性:课件是否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

四、 艺术性

1、画面艺术:画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

2、语言文字: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

3、声音效果:声音清晰,无杂音,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网页制作是什么意思呀?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中文也就是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是WWW的描述语言。设计HTML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把存放在一台电脑中的文本或图形与另一台电脑中的文本或图形方便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人们不用考虑具体信息是在当前电脑上还是在网络的其它电脑上。我们只需使用鼠标在某一文档中点取一个图标,Internet就会马上转到与此图标相关的内容上去,而这些信息可能存放在网络的另一台电脑中。 HTML文本是由HTML命令组成的描述性文本,HTML命令可以说明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表格、链接等。HTML的结构包括头部(Head)、主体(Body)两大部分,其中头部描述浏览器所需的信息,而主体则包含所要说明的具体内容。

另外,HTML是网络的通用语言,一种简单、通用的全置标记语言。它允许网页制作人建立文本与图片相结合的复杂页面,这些页面可以被网上任何其他人浏览到,无论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电脑或浏览器。神奇吗?一点都不神奇,因为现在你看到的就是这种语言写的页面.哈哈.

也许你听说过许多可以编辑网页的软件,事实上,你不需要用任何专门的软件来建立HTML页面;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文字处理器(如McrosoftWord记事本写字板等等)以及HTML的工作常识。其实你很快就会发现,基础的HTML语言简直容易死了。

HTML只不过是组合成一个文本文件的一系列标签。它们很乐队的指挥,告诉乐手们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激昂.

HTML标签通常是英文词汇的全称(如块引用:blockquote)或缩略语(如“p”代表Paragragh),但它们的与一般文本有区别,因为它们放在单书名号里。故Paragragh标签是

,块引用标签是

。有些标签说明页面如何被格式化(例如,

开始一个新段落),其他则说明这些词如何显示(

使文字变粗)还有一些其他标签提供在页面上不显示的信息--例如标题。

关于标签,需要记住的是,它们是成双出现的。每当使用一个标签--如

,则必须以另一个标签

将它关闭。注意“blockquote”前的斜杠,那就是关闭标签与打开标签的区别。 但是也有一些标签例外。比如,标签就不需要。

基本HTML页面以标签开始,以结束。在它们之间,整个页面有两部分--标题和正文。

标题词--夹在

和标签之间--这个词语在打开页面时出现在屏幕底部最小化的窗口。正文则夹在和之间--即所有页面的内容所在。页面上显示的任何东西都包含在这两个标签之中。

那么让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范例吧,非常容易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文本文件(记住,如果你在使用比较复杂的文字处理器,就应该用“纯文本”或“普通文本”来保存),将它命名为“xxxx.html”。(随便你起一个什么名字,但记住,要用英文)

然后你可以用浏览器将它打开,你会看见最简单的自己做的页面。

HTML标准的版本历史

超文本置标语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发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 (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微小改进)——1999年12月24日,W3C推荐标准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发布,基于严格的HTML 4.01语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

XHTML 1.0——发布于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荐标准,后来经过修订于2002年8月1日重新发布。

XHTML 1.1, 于2001年5月31日发布

(XHTML 2.0, W3C工作草案)

HTML没有1.0版本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认为蒂姆·伯纳斯-李的版本应该算初版,这个版本没有IMG元素。当时被称为HTML+的后续版的开发工作于1993年开始,最初是被设计成为“HTML的一个超集”。第一个正式规范在为了和当时的各种HTML标准区分开来,使用了2.0作为其版本号。HTML+的发展继续下去,但是它从未成为标准。

HTML3.0规范是由当时刚成立的W3C于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绕排和复杂数学元素的显示。虽然它是被设计用来兼容2.0版本的,但是实现这个标准的工作在当时过于复杂,在草案于1995年9月过期时,标准开发也因为缺乏浏览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从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个被提出的版本是开发代号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浏览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属性。HTML对数学公式的支持最后成为另外一个标准MathML。

HTML 4.0同样也加入了很多特定浏览器的元素和属性,但是同时也开始“清理”这个标准,把一些元素和属性标记为过时的,建议不再使用它们。HTML的未来和CSS结合会更好

制作PPT课件的特色是什么?

想要做好公开课ppt,个人观点是大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内容的操作性,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内容。

2、设定目标,一节课能否吸引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备课时要注重创新,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课。

3、自己做好知识储备,上公开课之前,熟悉教学体系,特点,做到对讲课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作为每堂课都自己做ppt课件的老师,我觉得一个好的演示工具来辅助也是挺重要的,这里推荐题主可以使用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制作的ppt带去班上上课的时候,效果确实不错,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它的演示方式比较特别,像播放3D电影那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它能够轻松创建思维导图风格的动态幻灯片,从整体到局部,便于理解、思考。这个功能我很喜欢。软件内置了大量的模板和素材,动画特效也很多,比较省心省时间。在输出方面,可以输出多种格式(EXE/HTML等),我经常输出的是exe格式,在电脑就可以直接打开浏览了。官网就可以免费下载,教程也有,挺方便找的,感兴趣可以试试。

课件内容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课件里写的东西,里面可能声音、视频、图片、文字…

ip课件是什么意思?

IP课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流媒体和超文本构成的教学课件。

它图、文、声并茂,同时有老师讲课图象和声音播放。学员可登录到学校网站点播所需的课件。

优点

IP课件在远程网络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四大优势:即时性、自主性、交互性以及共享性。

培训课件是什么意思?

培训课件的意思就是用软件做好的多媒体或者幻灯片的课堂板书。

现在一般是以PPT的形式呈现,更加直观明了。一般企事业单位都会安排员工培训,都会准备比较齐全的PPT介绍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也可以使员工的专业技术工作态度,可以达到公司要求的水准。

视频课件是什么意思?

视频课件是指老师或者学生或者其他平台机构在对学员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选择的,不只是PPT那种单一的静态的播放模式。而是选择使用一些视频,短视频,动画或者其他的一种比较更加活泼的形式,但一定是要采用动态的视频播放的方式形成的课件。

ppt课件是什么意思?

ppt课件就是用office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现在计算机的大批量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上课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而制作课件将成为当前各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云课件是什么意思?

云课件是在有网的情况下,老师备课可将课件同步到云端。老师可在云端获取课件,开始上课。

制作课件的时候,电脑会时时将你的课件同步(这样就不会担心电脑突然关机而造成课件遗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69102.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