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代的计时方法? 除了时辰古代还有哪些计时的说法?

zhao_admin2023-10-11 22:54:31科学课件1

古代的计时方法?

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

除了时辰古代还有哪些计时的说法?

"一刻钟、一炷香、一盏茶、一更″

       除了十二时辰之外,古人还有一种计时方式,那便是“百刻制”。所谓“百刻制”指的就是一天等于一百刻,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刻钟”,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一刻钟”等于现代的十五分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古人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了一百刻,其中一刻钟相当于现代的14分24秒。

      “ 一炷香”,顾名思义,古人所指的“一炷香时间”,意思就是一炷香燃尽的时间,那时的香都是手工制作,且有着统一的标准,人们普遍认为,“一炷香”时间相当于现代的半个小时,也就是古代的两刻钟

       而“一盏茶”的功夫,所指的时间就要更快一些了,这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只是从人们端起茶碗开始,到最后一饮而尽结束,这其中的过程,便是“一盏茶”的功夫

古代的时间单位和计时方法是什么?

古代的计时单位为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扩展资料:古代一天时辰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古代计时的叫法?

又如:壶漏(古代计时器的一种);壶郎(掌管刻漏计时的官员);壶人(管理刻漏掌报时的人)

古代年月日时间计时的方法?

古代人的其实工具主要是日晷。日晷最早是由希腊人发明的,很多人认为日晷是中国的专利,其实不然,西方很多国家古代也用日晷来计时。但是由于地理纬度都不一样,为了准确的使指针倒影能够表达时间,各个国家的日晷形态也不一样。

这种东西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罗盘上每30度刻上一个时辰,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时辰,中间立一根针,然后根据太阳在日晷表面上的倒影来确定现在的时辰,这时当时最靠谱的方法。但是有个缺陷,要是阴天没有太阳,这个玩意儿就不起作用了

烧香计时

中国古代家庭有烧香计时,一炷香烧完是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因为香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因此用香计时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最典型的是晚间打更的的更夫,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但显然这些计时方法都不大靠谱。要是烧上一柱香,烧完之前没有及时的换下一柱香,或者提前更换了下一柱香,那么肯定会造成计时误差,然而,这个计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计时

人类开始真正靠谱的记时间,是从惠更斯发明钟摆开始的。

1582年,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大教堂里听牧师讲道时,意外的发现天花板上有一个吊灯来回的摆动,尽管吊灯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是每一次摆动的周期时间都一样,之后他又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直到17世纪,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发明了钟摆,惠更斯发现只有摆动角度比较小的情况下,摆的等时性原理才成立,之后又设计出了严格的摆钟结构,后来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到机械钟上,发明了摆钟其精确度高到每周只有一分钟的误差。

从这之后,人类靠谱的计时才正式开始

古代有什么计时工具?

古代有以下计时工具: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由宋朝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计时工具-水运仪象台

古代人用什么计时?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我们应该为有这样聪明智慧的先辈而感到自豪。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浑天仪:《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记账计时的方法?

其方法:

1.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经济业务之后所产生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单式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计量,而是为了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内部控制是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通常只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以及应收、应付款的结算。

2.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复式记账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

人们根据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发明的现代计时工具是什么?

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开始使用日晷计时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0075.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