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初中地理教资教学设计题怎么评分?

zhao_admin2023-10-13 19:29:51地理课件1

初中地理教资教学设计题怎么评分?

教学设计题目分值为40分。

评分原则为:字迹、行文逻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评分标准为:

(1)字迹美观、行文逻辑清晰、教学目标正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流程、体现新课程理念,可得36-40分

(2)行文逻辑清晰、教学目标正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流程、体现新课程理念可得30-35分

(3)教学目标正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流程、体现新课程理念可得25-35分

(4)教学目标正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流程可得10-25分

(5)不能体现“教学目标正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流程”中的一点或几点则酌情扣分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

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

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

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如何设计?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拓宽物理实验的教学范围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为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服务。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内容要从实验和观察、探究和总结、应用与延伸上展开设计;教学形式要从课前的实验准备、课堂的实验操作、课后的实验教学反思和改进、课外参观、物理知识讲座、学具和教具的制作等方面进行设计;

实验教学的评价要结合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推理能力、设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应增加学生的互评和自评等相关的内容。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一个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融合的案例:

1. 利用模拟软件:使用模拟软件,例如PhET(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开发的在线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物理现象,例如机械波、电场和磁场等,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虚拟实验来深入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2. 交互式展示:利用投影仪和交互式白板,展示物理实验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和概念。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小车的加速度图表,并在白板上使用数字工具进行交互式演示。

3.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例如Labster(一款在线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真实的化学实验或物理实验,以学习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例如,让学生通过在Labster上进行分子碰撞实验,来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视频课件:记录和制作物理实验的视频,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再次学习实验过程和物理规律。例如,在讲解光学原理时,可以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透镜和光学器件的特点和功能。

总之,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交互式,提高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兴趣。

会所设计与酒店设计的差别?会所设计方案的优秀案例有那些?

国内比较著名的会所设计方案有深圳华村设计机构做的上海佘山高尔夫俱乐部的会所设计。

会所设计与酒店设计的不同大概上来说酒店设计涵盖会所设计,会所设计主要突出交际功能,酒店就需要涵盖交际和服务多种功能的设计

读案例2-1,分析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案例就是对一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

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因此,教学案例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某种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叙,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叙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思路、对策等。教学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师教案、教师个案。如果对教学事件做静态的,缺少过程性的描述,没有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教学事件,都不能称为教学案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0840.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