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戳戳绣第一课教案?

zhao_admin2023-10-14 21:55:50历史课件1

戳戳绣第一课教案?

教案:戳戳绣第一课教学目标:1. 了解戳戳绣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学习戳戳绣的基本工具和材料。3. 掌握戳戳绣的基本技巧和步骤。4. 创作一幅简单的戳戳绣作品。教学准备:1. PPT 或者黑板和粉笔。2. 戳戳绣工具和材料(绣布、绣针、线等)。3. 教学示范作品。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戳戳绣(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戳戳绣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对戳戳绣的了解程度。- 简单介绍戳戳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Step 2: 戳戳绣的工具和材料(10分钟)- 展示戳戳绣的工具和材料,例如绣布、绣针、线等。- 介绍每个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和用法。Step 3: 戳戳绣的基本技巧(15分钟)- 详细解释戳戳绣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包括图案的选取、打孔、线的穿插和绣制等。- 在黑板上或者PPT上演示戳戳绣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Step 4: 学习实践(20分钟)- 分发戳戳绣工具和材料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进行绣制。-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Step 5: 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戳戳绣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戳戳绣的特点和技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家里继续进行戳戳绣的练习,并在下节课前完成。教学反思:这堂戳戳绣的第一课主要是引入戳戳绣的概念和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戳戳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和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作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如何做好一个中学历史老师?

一、好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基本技能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是有职称的人。

所以,好教师基本的标准必须是具备教学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技能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具备的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持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方面。

一位好教师应该做到:1、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清楚认识所授课程在本学科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并能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撰写实用、有效的教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掌握教学媒体使用方法。

2、能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好坏是评价教师工作是否胜任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做到“五看”:一看导入方法。

要以为授新服务,不能喧宾夺主为原则,或开门见山、或联系旧、或设置悬念、或故事引入、或创设情景等,好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授课类型等因素,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二看能准确运用教学语言。

做到“三有”:有形象、有感性、有幽默感。

不同学科的老师除了正确恰当使用学科术语外,还各有侧重。

语文老师应该突出语言感染力,数学老师则要突出其逻辑性、条理性,政治历史老师分析问题时要表现出语言的严谨、严密,社科老师的语言表达的要简洁、准确、有启发性等。

对教学语言的评价看其即兴说话的能力,有“六要”:思路要清晰、构思要全面、应变要灵活、仪表要得体、教态要自然,表达要准确。

三看教学设疑提问要恰当。

启发式教学不是问答式教学,设疑要在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出,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肯定和总结。

四看能正确认识板书的作用。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本节课知识点向学生整体、条理性呈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位好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板书功底:文图准确,有科学性;层次分明,有条理性;书写(绘图)规范,有示范性;重点突出,有计划性;布局合理,有艺术性;形式多样,有启发性。

五看能善于归纳总结。

一节课上下来要对所授知识形成系统性总结,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拓展延伸。

3、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辅导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布置作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指导要及时;运用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课后辅导,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4、具有科学评价技能一能科学命题。

通过准确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二能够科学分析。

根据每个考试题目的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5、树立主动学习和研究意识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

优先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素养;其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主动参与,做研究型教师。

当好教师、当名师就一定要会研究,教学即研究,树立“小课题”意识,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梳理独立撰写学科研究论文。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在听课、说课、评课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具体要求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评得到位。

善听课。

主动深入同头、同科、同级课堂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方面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全面客观了解学生,为自我成长打基础。

精说课。

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

好教师能够运用语言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和设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和他人交流、分享、提高的目的。

懂评课。

评课不是否定、不是挑刺儿,不可借题发挥,一伙人群起而攻之,对授课人品头论足,或者干脆一棒子打死,永不得翻身。

好教师应该懂得,同样一节课,十位教师会有十种教案;同样一个问题,不同教师会有多种解法这个道理。

好教师应该具有平等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对授课人的优点要大胆肯定,对其不足要直言不讳,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好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形成一个认识:教材是我们教学的素材。

不仅仅指课本,也包括考纲、考点、课程标准等;教材是工具,而不是拐杖。

本着一个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例子。

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或者拄着拐杖不敢放手。

好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要有钻研教材的能力。

首先能吃透课本。

熟知学科性质,把握所教知识的内涵实质及其知识结构,熟知每章节、每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是什么、如何是”,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次能细心研读学科考纲、把握考点。

考纲是是指挥棒,决定教学的方向,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挂在嘴上、装在心里、用在实际的有效进行教学任务的指导性纲领。

只有清楚考向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教师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甚至错位,那么他们就很难将本学科的知识正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很难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二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

好教师除了对所教年级课程熟悉之外,整个学科课程体系都应该清楚明了。

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关联,给学生呈现出框架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为了某一知识点而学习,学会横向、纵向双向思考问题,将知识整合,自主地进行学习。

这样,教师不是为了单纯的“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盲目的“学”而“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

三、好教师必须能够会上课能上课不等于会上课。

会上课分三个档次:能让学生爱听,能让学生掌握,能对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即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下,好多地方教研工作盲目跟风,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学那个模式,学来学去把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花架子”的表演,只要有“剧本”,按照设计好的“台词”,加上表演功底,课上的叫“精彩”,学生配合的叫“绝妙”。

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其量就是跟着老师“跑龙套”,课堂够热闹,但不充实;讲课够花哨,但不有效。

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到最后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

不是说这节课教师导入好、板书好、学生活动多、技术手段使用多、PPT制作精美就是一节好课;也不能说教师的外表美、教态好、口齿清晰、表演到位、语言感染力强就说课讲得好。

讲课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好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讲课特色,不盲目跟风,能够把新的教学理念融会于自己的授课过程中,把常态课上规范、上扎实、上有效。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点:一是上课能吸引住学生,学生爱听。

一位好老师应该懂得“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个道理,不管你长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还是年长,都要通过自身精彩的授课特色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听讲。

二是上课能讲清、讲透,学生能听懂。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倡了几千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把它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

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一定是熟练掌握教学教法,根据学生的差异科学施教,有条理、清晰地把知识点讲到位,让学生听懂、听明白。

三是上课能做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开发潜能二者兼顾。

好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看他做对了几道题、记住了几个单词等等,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上举一反三,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好教师要让学生学得会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学生学得会。

对学生而言,教学的效果就是学得会,它包括显性的学会了知识和隐性的具备了能力。

对教师而言,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就是检测或考试成绩优秀。

也许会有人说,现在进行的是素质教育,是不能谈考试、谈成绩的,这是与当下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却不这么认为。

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我以为,为了城乡教育的公平、为了加速教育的发展,不能回避考试,尤其不能回避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

1、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与教学检测现在有人一提起素质教育,就要讲到学生的“减负”,就会把考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只管上上课、搞搞活动,不能涉及考试成绩,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全面理解考试以及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应试教育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考试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不能怕考试,素质提高了,考试自然能成功。

抓检测、抓考试,并不是搞应试教育,也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检测而检测,考试和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为了了解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

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放弃了考试,放弃了检测,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失去了方向,这恐怕不是素质教育提出者的真正目的。

对素质教育作简单化的理解,对考试作简单化的评说,都可能造成历史的贻误。

2、客观认识教育公平现在之所以大谈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国家采取的中考、高考以及各类选拔考试,都是消除城乡、贫富、高低、贵贱之分的最佳方式。

我们让农村孩子学得会、考得高,不正是给教育公平做贡献吗?在教育资源还不太丰富,教育结构还比较单一的条件下,分配教育资源的标准,应该是可预期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客观测度标准又是什么呢?与考试相比,人们更担心的是权力的交易和操控,所以,考试无疑是最有效、最客观、最公平的标准之一。

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好教育,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一个教师能关爱学生,能热爱教育,可是到最后学生做题做不对、考试不及格,那他也不能算是好教师。

好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眼下所提供的平台上不被淘汰,顺利通过选拔迈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这才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根本肯定,这就是为教育公平奉献。

经常抱怨:一边是偏远山区岌岌可危的校舍,一边是大都市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室;一个是早早辍学在家,肩负生活重担的山里娃,一个是车接车送、衣食无忧的城里妹;有的孩子从来没上过微机课、没上过像模像样的体育课,有的孩子却在享受着平等、幸福、健康的先进教育。

这样的“不公平”还有许多,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能做的就是用行动,教学质量逐步改善这一状况,缩小教育差距,力求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样,一个教师如果想要发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须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学习教育理念、坚持教学常规,走自主发展之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长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学者型教师。

如何做好一个中学历史老师

初中历史怎么教新手教师?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课件以及备课资料,然后我们如果不知道怎么教的话可以去学习校内资深历史老师的上课方式,然后仿照他的上课方式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教案去教初中历史就好了

与朱元思书五步教学法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 见(xiàn)日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

A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B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C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3)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如: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师引入:通过美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各种美感。但要进入其佳境,还必须深入理解文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将文中的景物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学生描述并展示) 2、进入佳境: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随大屏幕的景色,听着音乐,再请一位同学作导游,带我们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丽佳境吧。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

四、述美

1、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这位同学的导游,我们在品味了这一份美感后,下面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后小组代表采用“我读 ,感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进行交流。(讨论、交流)。 或者:

2、我看到的水真____,不信你看____

我看到的山真____,不信你看____

我看到的树真____,不信你看_____

我听到的声音真____,不信你听_____

我感受到作者____的心情,不信你分析____

要求:用所给句型说句子,可以借用原文,也可以自己表达。

3、再读体会。

五、体情

教师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如不能理解则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启发: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品辞章

教师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学生品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⑴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⑵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⑶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

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⑷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七、赏析骈文之美

1、与其它句子类比训练,了解本文语言的清新流畅,精于锤炼。

从课文中找到意境及内容与下列句子大体相近的句子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赏析文中的对偶句,认识骈文的特点。

3、以同桌为小组赏析课文特点后全班讨论交流。

4、再次有感情朗读,学习文章景中含情的写法。

八、总结:

1、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2、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3、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

幼儿中班现代造纸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 节约用纸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纸的来历,萌发节约用纸的意识。

2、 初步了解节约用纸的方法,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准备:

ppt课件、作画用的纸和笔、幼儿每人一个自己平常用的本子、收集幼儿一天扔掉的废纸、

活动过程:

一、 了解纸的来历

师:这是什么地方?树有什么作用呢?(引出造纸)

幼儿观看“造纸”视频短片。

小结:原来我们用的纸也是用树造出来的。

设疑:这几天,大树爷爷伤心得直落泪,这是为什么呢?

二、 了解浪费纸张的行为,萌发节约用纸的意识。

1、观看“浪费纸”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的这两个人是怎么用纸的?看了他们的行为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谈话:你还见过哪些浪费纸的行为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幼儿自我检查:检查一下自己平常用的本子,看看有没有被浪费掉的地方。

(教师出示幼儿一天扔掉的废纸)看来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浪费纸的行为。看,这是咱们班小朋友一天扔掉的纸,一天就扔这么多,那一年下来得扔多少啊!这么多纸得砍多少大树啊!浪费纸就是在砍树。

4、大树爷爷就是因为看见有些人浪费纸,害得它身边的亲人白白付出

生命,所以伤心得哭起来。咱们想办法帮帮大树爷爷吧。

三、初步了解节约用纸的方法

1、分组讨论,再选一个代表画下来,教师展示、评价幼儿想到的办法。

2、判断对错:哪些是节约用纸的做法。

四、总结,提出希望。

大树爷爷终于笑了,它还有话对小朋友说呢:小朋友们,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森林,希望你们说到做到,从节约用纸开始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吧!

篇二: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造纸》

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造纸》

一、活动名称:造纸

二、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

(二)技能目标:1、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引导幼儿了解造纸的过程

探索路径: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简单了解造纸的原料,以及造纸术是谁发明的。

四、准备材料:

(一)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

(二)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五、本节难点:使用搅拌棒把餐巾纸搅拌成纸浆,要慢慢搅拌,餐巾纸搅拌的越碎越好。

六、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小朋友们好,有趣的莱博瑞实验课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印书)

2、教师提问:

(1)那么,在遥远的古代,还没有纸张的时候吗,人们是怎样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的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根绳子,上面打了很多绳结,用来记录数量)

(2)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吗?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了石头和动物的骨骼上,称为石文和甲骨文。

(3)但是把字刻在石头和动物的骨骼上太费力气了,于是人们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把字体刻在了竹简和木简上。注:竹简和木简就是把柱子或者木头削成相等大小的条形,中间用线连接好。可是,竹简和木简太重了,每次搬运起来很费劲,于是,有一个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

(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原来啊,他的名字叫做蔡伦,生活在离我们很遥远的东汉时期。蔡伦经过长期的实验,发明出了一种更好地制造纸张的方法啊,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纸。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

(5)看,这位老奶奶正在造纸呢,首先把竹子、稻草等物品剁成碎屑,然后浸泡在水中制成纸浆,再用纱网在含有纸浆的水中过滤,最后晾干,纸就制作好了。

(6)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5-6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750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3、那么你们知道造纸术是由谁发明的吗?(蔡伦)同时引导幼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首先请幼儿探索各种材料的名称和特征(即材料的名字、形状、材质等,并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在哪里可以见到)

(2)探索材料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纱网和纱网架之间有什么关系?纸巾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水杯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实验中呢?木条的作用是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制作造纸过程:将纱网套在纱网架上,把纸巾放入盛有水的杯子里浸湿,用小木棒将纸巾搅碎,使其变成纸浆,把搅好的纸浆倒入水盆内,水盆里装少量的水,用做好的纱网架从盆壁慢慢下滑,把纸浆捞上来。放置在平整的地方晒干。

(三)互动课堂

1、彩页上:下面的几种材料哪些能造纸呢?(纸、木头、大纸箱)

2、PPT上:下列物品哪个不是四大发明?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纸是由含有纤维素的原材料(如:木头、稻草、亚麻、麻、棉花等)制成。纤维素是一种植物性碳水化合作,由大量互连接着的的分子构成。在生产纸张的过程中,人们行用像碎木块这样的.黏稠混合物煮成纸浆。然后把一层层薄纸浆铺在滤网上,滴干,最后,将干鸡东浆压成一张张的纸。

2、提问:彩页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1)谁发明的造纸术?(蔡伦)

(2)纸里面含有什么呢?(纤维)

(3)纸都有哪些种类呢?(打印纸、纸巾、包装纸等)

3、作品展评:明天我们比一比谁制作的纸可以用?

(五)总结延伸: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物品来造纸?试一试!

(六)成品装进袋子带回家。

历史学科的教案怎么编写?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总结

为发挥历史“教学案”导学的作用,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质量,调动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总结前一段“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明确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计划,进行优秀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

一、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提出原因

历史学科以往教案设计重点是知识的梳理与教法的选取,缺少师生探究问题设计与学法的选取,也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师书写教案就是应付检查。

近两年多数学校使用学案的同时,教案还要写,老师认为增加备课的负担,有反感情绪。有的学校还是重视教案,对学案要求与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历史学科每课内容多,课时又少,传统的教案与单一的学案,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如何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我县历史学科需要解决的教研课题。

二、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

依据历史课程倡导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以较少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论。

借鉴杜郎口与杨思中学的外地成功经验。

依据我们全体历史教师的实践经验。

贯彻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开展“网络教研”、“教研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文件精神。

基于以上原因和理论依据,历史学科确定:“以历史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为核心,全体历史教师参与,每人完成两课的教学案设计,利用网络教研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教研活动”。

三、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学年度,全县80%的历史教师,每人完成了两课教学案设计的任务,历史中心教研组五位成员,还承担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专题知识的归纳,教学案与专题知识归纳等资料,都上传到“群共享空间”,到现在已经上传作品达140多个,实现了教学案设计等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了总结前一段教研工作经验,明确下一阶段教研活动的思路,根据《教研工作计划》,决定进行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设计评选比赛。

在10—19日教学案设计评选初赛活动中,全县有22所学校27位教师参加此次评选比赛,参赛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按照通知文件要求,完成教学案设计与课件制作,及时上传到群共享空间。于19日,由七位评委进行初选,有12位老师的作品进入了决赛。

今天参加决赛的十二位参赛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案设计基本思路,还说出这样设计的原因与理由,这是我们在研讨课上所学习不到的。 应该说今天的参赛作品,大多都是课堂教学真实的教学案例,他们的教学案设计:每个环节目的明确,设计符合历史知识呈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效,值得借鉴与推广。下面就结合参赛教师的作品,说明一下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的特点,

(1)情景导入的设计:

目的:引起注意力,激发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主体的现状:每周两课时,时间跨度大;前节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课间学生户外活动,精力分散。

教师的导学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思维情景,联系旧知识、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2)学习目标的设计:

按照课标确定“三维目标”,结合校情、学情等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没有具体内容,他们所选取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的,而不是给别人检查看的,这样设计学习目标是有效的。体现学习目标科学性与适用性。

(3)自主学习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

教师的导学是:在教学案设计时要求明确,如:预习指导、阅读指导、设计检测题、课上组织与引导学生全员、有序的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检测习题、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实施,实现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目的。

(4)合作探究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导学是:有效整合教材资源,联系已有知识设计问题情境,利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围绕重点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效地质疑思考问题,思考题设计不偏、不难,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组织与引导学生得法、有效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积极思考问题、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协作,通过合作探究过程的学习,落实了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知识梳理的设计:

目的是归纳历史知识结构,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教师导学是:鼓励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感知、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巩固训练的设计:

目的是掌握重点知识,学以致用。

教师的导学是:结合中考题型与重点内容,设计巩固训练题,组织与引导审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主体参与是:阅读题干、分析问题、独立完成。实现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当堂掌握。

十二位参赛教师,遵循新课程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的教学案:学习目标明确、环节齐全、内容科学完整、设计思路清楚、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导学与师生共同探究,把教案与学案融合成一个整体,把教师导学与学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个整体;把知识呈现与问题质疑融合成一个整体;以教师导学为主导,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体,能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四、今后历史学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学案设计的教研活动,还是我们历史学科今后教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每个学期、每位老师、上传一篇、自己在教学中认为比较成功教学案设计及课件,形成主动参与网络教研的一种习惯,以实现资源共享。

2、设计教学案不要简单模仿,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使用教学案要课前下发、课下收回,发挥“教学案”的导学作用,实现“教学案”让学生“学会”的目标,更要实现教学案让学生“会学”的目标。

3、今天举行的教学案设计评比活动,应是历史学科网络教研活动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动的方向已经明确,期待没有参与的三所学校与十一位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主动地参与,只要我们调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能丰富我们教书育人的美好人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1262.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