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

zhao_admin2023-10-28 18:00:32科学课件1

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

除了通过滴漏、燃香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圭表、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

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故而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

古人是通过日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的工作原理:

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

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

古人是通过日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的工作原理:

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

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一、诵

“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说:“从来都称六经,为什么只读五种?”老师回答:“《春秋》不足读也。”这在当时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种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称作“断烂朝报”的评语中。可是黄庭坚说:“是何言也。既曰经矣,何得不读?”据说他于是“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

二、录

“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题为《送东阳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说:“余幼时即嗜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三、校

“校”即校勘。在印刷术投入使用前,古书都曾经历过以记诵文本和抄本形式流传的阶段,记诵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差错,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辗转流传之中变得差异极大。

这种情况即使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后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有差异,二是刻板印刷过程中又可能出现新的错误。所以古人读书,在诵、录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对,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确性。

四、疑

“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五、入味

所谓“入味”,是我从古人的以下这些话中间概括出来的一个说法:“读书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朱熹);“弄书册而游息时,书味犹在胸中”(黄庭坚);“睡余书味在胸中”(陆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实着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古人有哪些炼铜的方法?

一,干炼:矿石加热分解或加还原剂还原,较常用,但纯度低,多制成青铜.二,湿炼:古代曾有人铁锅煮蓝矾水,数次之后铁锅变铜锅,这是硫酸铜中的铜被铁置换了.

古人定位有哪些方法?

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在荒郊野外还是茫茫大海,只要我们有一部手机或GPS定位器,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所以,现代人可以骄傲的说,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迷路了。

但在科技落后,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进行“GPS定位”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版的GPS。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聪慧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已发现磁石的指南功能,并且发明出了“司南”。由于司南太过昂贵,民间并不普及,所以那时候最通用的辨别方向还是靠太阳和北斗星。

转眼时间来到宋朝,经过历史漫长的演化,最初的“司南”也演变成了“罗盘针”,也就是现在的指南针,并且开始广泛用于航海。但这个中国古代版的GPS有个缺陷,那就是只能辨方向不能定位,或许这就是近代中国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吧!

彼时,我们看看地球另一端的欧洲是如何“GPS定位”的!

直到12世纪,欧洲人都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GPS定位”工具,只能凭着经验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位,后来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欧洲才有了最初的导航系统。

但时间进行到18世纪时,天天在海上跑的英国人发明了“船钟”,不仅可以辨别方向还可以确定自己的经纬位置,这就已经很接近于现代的意义上的“GPS”了。但是它的算法却很繁琐。

通常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紧接着用船钟来记录下精确到秒的时间,时间作引数查表可得到天体的实际高度和方位,用实际高度和观测高度的差值和方位两个数值在海图上可画出一条船位线,再用同样方法再得到一条船位线,两条船位线相交就可求出本船的船位。而船钟的走时精准度决定了最后船只所求得的经纬度的最终结果,就像做数学应用题一样,数据一旦出错会影响整个结果。

古人计时有巧招,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三种?

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

计时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1、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3、水运浑天仪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4、水运仪象台

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5、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扩展资料:

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

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到了冬天还有“参落正南”——半夜之说(参指三星)。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古人计时方法有哪些一炷香的时间到底是多久?

  一炷香约等于1小时  古人没有钟表,也没有手机,所以他们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虽然也有日晷、漏壶等工具,但是,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除了“一炷香”,还有一盘香、一炉香  人们还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荒”。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荒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荒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道观、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语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以表祈求长寿、贺喜庆祝的朴素心愿,而这恰恰回归了用香的本意——祈祷上苍,降福人间。

古人曾用过的六种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法有干支计时法,百刻制,二十四时辰制,十时辰制,圭表,日晷。计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

在古代古人有哪些降温的方法?

一、用冰

虽然古代没有冰箱,但是有天然的冰场,还学会了人工制冰,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发现它溶于水中会吸收很多热量,从而使其结冰,便开始人工制冰。

在古代一些王公贵族他们家里都有冰窖,在炎热的夏季可以用冰块来降温,还可以吃上冰镇的绿豆汤。古代专门盛放冰的容器,名叫冰鉴,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俗称:古代的冰箱)。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什么时候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人类用冰的历史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了。《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

古代的冰饮也是消暑美食之一,宋朝就已出售冷饮,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且宋代冷饮的种类很是丰富,已经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元代之后,冷饮品种更是剧增,像《红楼梦》中出现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卤子汤等。瓜果凉茶、夏日品茗,皆是古人在“夏日之食”上做的文章。

二、深井

如果用不起冰,也可以把瓜果放在井水之中降温,也会非常冰凉。 平常的百姓当然也有好的降温方法,就是在自家屋里挖深井,挖好以后,上面只留一个小口,再做一个盖子,等天热的时候,把盖子打开,自然凉气就会冒出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三、扇子

古代最接地气、最大众化的防暑秘招,那必然是扇子。古时,扇子被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它还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名字——“凉友”。轻轻一扇,清风徐来,是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拥有的消暑神器。

当然扇子不仅指手拿的那种扇子,古代人就发明了机械的类似现在电风扇那种扇子,只不过动力不是靠电,而是人力、水力。西汉时,巧匠于绶发明了一种“七轮扇”,其原理与现代的电风扇极为相似,由一人手摇“七轮扇”,清风满座。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风扇。七轮扇,七轮大皆径尺,递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传统风扇是靠人力驱动,也有靠水力驱动的特例。据北宋王谠《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有一座为夏日避暑专设的“凉殿”,殿中立着一架“水激扇车”,就是利用水流的冲力带动旋转的木风扇。在清朝,立式风扇被发明出来,上发条后能自动转动片刻。

三、造“空调房”

据记载最早的空调房是在秦朝,古代的空调房顾名思义就是挖一下地下室,然后放上冰块,达到降温的目的。秦朝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凉屋,被人们称为”窟室“,它的选址也十分重要,必须选在阴凉的地方。地下室建成后,也会放一些冰块,这样在炎热的时候,就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避暑的场所。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夏天用的叫清凉殿,屋内设施齐全,用石头做床,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专人扇扇子,当然,这都是皇宫专用。

据记载,到了唐代,空调房叫自雨亭,也叫凉屋,不论在规模还是功能上,都有了质的改变,也可以称之为中央空调,只不过它是使用的水来做动力,可以说是一种避暑黑科技。这种房子一般临水而建,它的原理就是不断地把水送到屋顶,然后再模拟降雨的方法,把水循环流下来,从而来达到带走热量的目的,这样做可以整体给建筑降温。还有就是 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这一切基本上都是自动的,但是要做这样的一个建筑,可想而知,它的成本是非常大的,所以也只有富贵人家或者皇权贵族才能享用得起。

四、纳凉

古人爱在水边纳凉,孟浩然就用诗歌描写了他夜晚乘凉的故事:“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缅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古人在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避暑的同时还很风雅。

“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亲水以消暑热,可谓古人的智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6735.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