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代名谋士及其事迹

zhao_admin2023-11-01 16:28:25英语课件1

张良

[1]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人物生平

[2]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後汉书云“张良出於城早手汪父”,正义:括地志云陆仔:“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薯枯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圯桥匍匐取履,子房蕴帝师之智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水龙吟》 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欲仿始皇击节叹曰:“嗟乎,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不亦可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价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xax四川地灵人杰,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 ,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古代历史名人:

诸葛亮

李白

苏轼

杜甫

司马相如

李冰

落下闳

文翁

杨慎

绒靖更郭坚木参

秦九韶

谯周

梁令瓒

李调元

李雄

黄峨

黄筌

花蕊夫人

魏了翁

唐慎微

扬雄

蚕丛

薛涛

张问陶

常璩

陈寿

陈子昂

......

近现代名人:

邓小平

朱德

陈毅

郭沫若

巴金

黄继光

格达活佛

喻培伦

张大千

范绍增

范长江

陈子庄

张秀熟

艾芜

阿来

......

四川名人录

世纪伟人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广安。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青年团。1924年物仔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去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曾因反对中央错误领导而被撤职。1934年10月投入长征,参加过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治委员。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等职。1952年任副总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命罩枣汪初被撤职。

1973年3月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1月任岩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1976年4月被撤职。1977年7月复职。1978年3月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在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中共政策历史性转变的主要决策人,推动改革开放。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顾问委员会主任、军委主席。

1983年当选为国家军委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11月辞职。1992年春,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997年2月19日卒于北京。其主张被尊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重要文章、讲话收入《邓小平文选》。

中国军神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刘伯承以足智多谋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闻名于世,是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

铁甲元帅 朱 德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一九0 九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特级英雄 黄继光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次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于10月20日,他所在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一个集团火力点所阻,他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他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了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他生前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mdl

郭嘉遗计定辽东 孔明隆中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839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