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科学教案灭火小实验反思?

zhao_admin2023-11-03 17:06:35科学课件1

科学教案灭火小实验反思?

本次试验准本比较充分,试验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试验一定要注意试验安全,试验前反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试验顺利完成。

什么车来了科学教案反思?

这是一节符合小班年龄段的活动,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都在贯穿着游戏在其中。孩子们非常喜欢跟老师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这是4/4拍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唱得朗朗上口。符合小班年龄段学习。

谁最大谁最小科学教案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多种东西中最大和最小的概念?

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在生活中是否能运用?

会飞的动物科学教案反思?

教案写得很全面,细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并且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老师有点讲的太多了,应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效果能更好些

小班下科学教案做冰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环节基本齐全,目标基本达到。

  2、 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3、 教学过程中不能照顾到所有幼儿。

  4、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蛋宝宝来了科学教案?

告诉小朋友,鸡蛋在鸡妈妈身子下孵化二十多天就可以孵化成小鸡的变化过程。

亮石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根据不同职业的专长推测故事情节发展。

  2.感知故事的情趣性,体会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发悬念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

  2.提问:发生什么事了?(幼儿自由猜测)

  3.设疑:田鼠们都被吓了一跳,这可怎么办?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二、推测故事情节

  1.认识各种有本领的田鼠:谁来搬呢?田鼠村里有本领的人都来了。

  2.推测:谁最有可能搬走这块大石头?为什么?结果怎么样?

  3.感知情节变化:难道就没有办法把石头搬走了吗?田鼠宝宝有什么好办法?所有人是指哪些人?

  小结:他们有的推,有的拉,有的挖,还有的撬,在田鼠宝宝的指挥下,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原来这不是石头,是个大面包!

  三、完整欣赏故事

  1.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总结:原来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一个人做不了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这就需要大家合作,一起来完成。

幼儿园科学教案植物?

活动目标

  1、认识更多的植物。

  2、为植物做卡片。

  3、欣赏几种有趣的植物

  4、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5、介绍植树节。

活动重难点

  为植物做卡片、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活动准备

  几种植物的图片(梅兰竹菊)、一盆含羞草、有关植物(如猪笼草)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小朋友,你们认识哪些植物?

  2、小朋友们请把你们认识的植物画出来,并把它们介绍个大家。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来看看是什么植物?(出示植物的图片)

  二、活动进行中

  1、让小朋友根据图片说出梅兰竹菊分别有哪些特征;

  2、介绍梅花、兰花、菊花分别在哪个季节开放;

  3、带小朋友在幼儿园以及周围参观植物,介绍植物特点;

  4、回到到教室中,拿出带来的含羞草给小朋友观赏、触碰,看含羞草因触碰而收缩的有趣过程;

  5、给小朋友观看有关植物的视频,!.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如猪笼草食虫过程等。

  三、回家任务

  1、让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为幼儿园里的植物制作介绍卡片,挂到相应的植物上;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

  四、活动后续

  1、观察小朋友们种植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带到幼儿园,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小朋友们在每年的植树节都进行植树活动。

中班会变色的植物科学教案含反思?

首先用白板来展示几种会变色的植物,让学生来观察总结老师在讲解变色的原因和给学生科学的解释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来亲自看见真实的变色植物效果更好

会跳舞的泡泡科学教案评价与反思?

1、自制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探索

  结果。

  2、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可再灵活一些,本次活动我制作了一张大表格挂于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实可以尝试让幼儿人手一张,自己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3、在孩子们探索环节我也做到了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并探讨,但对个别照顾还不够到位。

  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喜悦深情,我更开心。吹泡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不舍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学活动太有吸引力了。以后我会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也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争取做得更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79252.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