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zhao_admin2023-11-05 21:42:19地理课件1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是文科教学中的主要学科,包含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大量的知识内容还包括理科教学中的结构运算,规律查询等教学特点。

特别是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结构于知识脉络相对复杂,形成的教学难题也比较多,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根据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深入探析。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它不仅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还不能对后代产生危害。

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了解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中的组成特点,要理解地理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组成部分,二要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人文环境形成的主要特点。

三要阐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措施。

2,以学生为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根据社会实际发展,要养成良好的求职能力,做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对地理学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心理变化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

康复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怎么写模板?

关于儿童康复优秀教案范文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外出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车、乘坐及下车时的安全常识。

  2、在学习了乘车安全常识的基础上,愿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树立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活动重点:

  了解乘车时的安全常识。

  活动难点:

  在学习了乘车安全小常识的基础上,愿意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你们做过公共汽车吗?开心吗?

  今天,天气真好!丫丫要做公共汽车去鑫源小区去看奶奶,我们一起看看在汽车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1、上车时,乘客不排队,乱哄哄地挤着上。

  2、小朋友把头伸到车窗外东张西望,而且把手也伸出去了。

  3、有个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跑来跑去。

  4、两个小孩为了争座位吵了起来。

  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应怎样做?

  二、除了这些你还在汽车上见过哪些不礼貌的行为或不安全的做法,谁能说一说?

  三、播放多媒体课件。

  1、上车时,按顺序排队上车。

  2、主动给老人让座。

  3、站着时,抓紧扶手。

  4、下车时,按顺序一个一个的下车。

  让小朋友说说,这些人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四、欣赏儿歌《外出啦》巩固了解乘车小常识。

  五、情景表演:让小朋友学做文明小乘客。(表演好的发小红花)。

  六、总结:“小朋友表演得真棒!你们都知道了该怎么做才算是一名文明小乘客。老师也希望我们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能这样做,加油!

谁有语文的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啊?跪求?

是PPT模板还是写教案的模板?

PPT模板可以用WPS里面自带下载在线模板功能。

教案设计可以去书店买一本教师用书,里面有步骤。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语文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教学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目标导学三: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教学提示】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标导学四:补充论据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案,沪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器材:

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讨论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特点?(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了力,却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却省距离。)

讨论2: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当动滑轮的重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时,拉力F与物重有什么关系?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有什么关系?(拉力F与物重的关系为F=1/2G,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的关系为S=2h。)

归纳:以上两种简单的机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

[新课教学]

算算想想:在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的乘积”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有什么关系?

总结: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相乘,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即FS=Gh。实际上其他简单机械也有这样的规律。

指出:其实物理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机械功。

一、机械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讨论:课本P196面图10-24

图a:人用力推车,车未动,在推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因而推力没有做功。

图b: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图c:吊车的作用力质量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进一步说明:

1、人推车没有推动,虽然施加有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即“劳而无功”。

2、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是没有施加有力的作用,即“不劳无功”。

3、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S=0(劳而无功)

(2)F=0(不劳无功)

(3)F的方向和S垂直。

三、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问题:如图,在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s这个过程中,F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

说明:力学中就是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

1、功的计算公式:

W=FS

2、功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专门用焦耳作为功的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1J的物理意义:1J=1N·m,即:物体在1N的力的作用下,沿该力的方向通过1m的距离,该力所做的功就是1J。

感知1J的大小:即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学生练习:估计下例一些力做功的大小:

(1)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分析:∵G=mg= 10kg×10N/kg=100N

∴W=Gh=100N×1.5m=150J

(2)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多少?

分析:W= FS=Gh=1N×1m=1J

(3)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到二楼,大约要做多少功?

分析:W=Gh=600N×3m=1800J

(4)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分析:∵m=ρv=1g/m3×500㎝3=500g=0.5kg

G=mg=0.5kg×10N/kg=5N

∴W=Gh=5N×2m=10J

巩固练习:

1、如图,把一个重100N的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对箱子做了多少功?再沿水平方向前进10m的过程中,他又对箱子做了多少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主要是以实验为主和实际应用的教学设计

solidworks2016设计好的模板可以用到SOLIDWORKS2018版吗?怎么实现?

大部分是可以的,但是SOLIDWORKS2018有增加部分新功能和功能上的改善,所以部分使用会有所不同,建议升级版本,会更加方便使用!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80168.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