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zhao_admin2023-11-11 13:27:03数学课件1

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我们生活中,数学公式是特别多的,学习数学,我们会接触到特别多的公式,对于扇形的面积公式也会学习到很多,我们也一直在学习。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吧。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1 扇形面积=底圆脊配让半径的平方×圆周率×圆心角度数÷360

S=nπr÷360 π是圆周率,r是底圆的半径,n是圆心角的度数。

R是扇形半径,n是弧所对圆心角度数,π是圆周率,也可以用扇形所在圆的面积除以360再乘以扇形圆心角的角度n

S=nπR^2/360

S=1/2LR (L为弧长,R为半径)

S=1/2|α|r平方

扩展资料:

其他六年级常用公式:

与圆相关的公式:

1、圆面积:S=πr,S=π(d/2)。(d为直径,r为半径卖消)。

2、半圆的面积:S半圆=(πr^2)/2。(r为半径)。

3、圆环面积:S大圆-S小圆=π(R^2-r^2)(R为大圆半径,r为小圆半径)。

4、圆的周长:C=2πr或c=πd。(d为直径,r为半径)。

5、半圆的周长:d+(πd)/2或者d+πr。(d为直径,r为半径)。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2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扇形面积S=(弧长)L×半径/2=圆心角的角度(角度制)×(圆周率)π3.14×(径)r/360°=圆心弧度绝对值|a|×半径r/2等。

R是扇形半径,n是弧所对圆心角度数,π是圆周率,L是扇形对应的弧长。

1.扇形面积S=圆心角的角度(角度制)×圆周率π3.14×半径r/360°;

2.扇形面积S=弧长L×半径/2;

推导过程:S=πR×L/2πR=LR/2;

扇形面积S=圆周率π3.14×半径r×弧长L/2×圆周率π3.14×半径=弧长L×半径/2。

3.扇形面积S=圆心弧度绝对值|a|×半径r/2;

圆心弧度绝对值|a|=扇形面积S×2/半径r;

弧长L=圆心弧度绝对值|a|×半径r。

六年级扇形面积公式3 1扇形的面积公式

(1)扇形面积S=l×r/2,其中l为扇形的弧长,r为扇形的半径。

(2)扇形面积S=圆心角樱局的角度×π×r/360°。

(3)扇形面积S=圆心弧度绝对值|a|×r/2。

2扇形的弧长公式

(1)弧长l=(n÷180)×π×r,其中l是弧长,n是扇形圆心角,π是圆周率,r是扇形半径。

(2)弧长l=|α|×r,l是弧长,其中|α|是弧l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r是半径。

3扇形的周长公式

周长C=2r+(n÷360)πd,其中n为扇形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d为扇形的直径。

周长C=2r+(n÷180)πr,其中n为扇形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r为扇形的半径。

求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概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概念整理汇总单元一 位置1.找位置:先列后行。格式为:(列,行)。 例如:(a,b)。2.位置的表示方法:①、两边小括号;②、中间是逗号;③先写列,再写行。3.平移方法:左右平移,列变行不变;上下平移,行变列不变。 单元二 分数乘法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 + + = ×3(b 0)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如:a× ( ×a) =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注: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3.整数乘分数;①、分数乘以整数,可以看作是求几个分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例如: ×n= + + 、、、、、、(b 0)②、整数乘以分数,可以看作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n× 的意义是:表示求n的 是多少。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例如: × = (b、d 0) 【注: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5.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例如: × =1,那 和 就是互为倒数。6.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注: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7.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10.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相关概念: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②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比”后的规则。 ③“增加”、“提高”、“增产”是“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是“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的意思。④当关键句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要把关键句补充完整,补充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的形式。单元三 分数除法概念总结1.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如:表示:已知两个数的积是 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2.①、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例如: ÷c= × (a、c 0)②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例如:c÷ =c× (a 0)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4.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5、“:”是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a:b= (a是比的前项;b是比的后项; 是比值,比值一般是分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6、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都可以用前项÷后项。例如: : = ÷ (b、d 0)8.比同除法嫌粗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例如:a:b=a÷b= (b 0)。9.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例如:a:b=a÷b= (b 0)。10.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例如:a:b= a :b = (b 0)11.在工农业生产中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皮者腊燃滑做按比例分配。12、①、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商大于它本身。②、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商小于或等于它本身。③、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商小于它本身。

16π = 50.24 36π = 113.04 64π = 200.96 96π = 301.44

4π = 12.56 8π = 25.12 25π = 78.5 13、常用平方数结果

112 = 121 122

= 144 132

= 169 142

= 196 152

= 225 162

= 256 172

= 289 182

= 324 192

= 361

第五单元 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2、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 3、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1) 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2) 区别:

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③、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但要注意读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而只能读作“百分之几”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②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1 = 0.5 = 50% 51 = 0.2 = 20% 85

= 0.625 = 62.5% 41 = 0.25 = 25% 52 = 0.4 = 40% 81

= 0.125 = 12.5% 43 = 0.75 = 75% 53 = 0.6 = 60% 83

= 0.375 = 37.5% 161 = 0.0625 = 6.25% 54 = 0.8 = 80% 87

= 0.875 = 87.5% 251 = 0.04 = 4﹪ 252 = 0.08 = 8﹪ 253 = 0.12 = 12﹪ 25

4 = 0.16 = 16﹪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100产品总数合格产品数 ②发芽率 = %100种子总数发芽种子数

③出勤率 =

%100总人数出勤人数 ④达标率 = %100学生总人数

达标学生人数

⑤成活率 =

%100总数量成活的数量 ⑥出粉率 = %100出粉物的重量粉的重量

⑦烘干率 =

%100烘干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 ⑧含水率 = %100烘干前的重量

烘干后的重量

烘干前的重量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一般出粉率在70、80%,出油率在30、4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3、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

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 100% 或:

① 求多百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 100% ② 求少百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100%

(二)、折扣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10

8

=80﹪,六折五=0.65=65﹪ 2、 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如:五成表示( )%

“折扣”表示某种商品降价的幅度。 如:75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 )%

(三)、纳税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

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 × 税率

(四)利息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13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

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8、本息=本金+利息

第六单元 统计

一、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二、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扇形的面积大小: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

越大,扇形越大。(因此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比,同时也是该扇形圆心角度数占圆周角度数的百分比。)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特点:

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要求根据总数量,求出各未知数的单量。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1、猜测法

2、假设法

(1) 假如都是兔 (2) 假如都是鸡

(3) 古人“抬脚法”: 解答思路: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关系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不要追问的形式发送,另外发问题并向我求助或在追问处发送问题链接地址,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这个网址里的会更整齐一些,祝学习进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82562.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