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瓜豆原理例题及解析? 求极值的例题及解析?

zhao_admin2023-11-18 01:42:48地理课件1

瓜豆原理例题及解析?

口诀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叫“朋成原理”。

具体为:若两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比是定值,夹角是定角,则两动点的运动路径相同。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关键是作出从动点的运动轨迹,根据主动点的特殊位置点,作出从动点的特殊点,从而连成轨迹。

瓜豆原理结论:

1、C的运动轨迹和B的运动轨迹一样,都是圆。

2、B圆和C圆上对应线段的夹角等于∠A。

3、AB/AC为一个定值k。

4、C运动的长度和B运动长度之比等于k。

5、B圆的半径和C圆的半径之比为k。

6、若AB不等于AC,则有△ABM∽△AM'C,相似比 为k。

求极值的例题及解析?

高一物理求极值,一般找关键点就行了,比如小球上抛,最高点就是小球速度为0时的高度,其他类似 不同的问题 取极值的条件不同 你是哪类问题?

代数余子式例题及解析?

在n阶行列式中,把元素aₒₑi所在的第o行和第e列划去后,留下来的n-1阶行列式叫做元素aₒₑi的余子式,记作Mₒₑ,将余子式Mₒₑ再乘以-1的o+e次幂记为Aₒₑ,Aₒₑ叫做元素aₒₑ的代数余子式。

一个元素aₒₑi的代数余子式与该元素本身没什么关系,只与该元素的位置有关。

差额计算法例题及解析?

【例题 计算分析题】某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净额为5000万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500万元,非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500万元;2016年营业收入净额为6000万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800万元,非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700万元。

 【答案】 2015年总资产周转率=5000/(500+1500)=2.5(次),2016年总资产周转率=6000/(800+1700)=2.4(次),2015年流动资产周转率=5000/500=10(次),2015年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百分比=500/(500+1500)=25%,2016年流动资产周转率=6000/800=7.5(次),2016年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百分比=800/(800+1700)=32%。

会计移动平均法例题及解析?

移动平均法也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存货发出计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在存货存在不同批次,不同成本的情况下,没购入一批新的存货,与之前结存的存货单位成本不同时,需要重新计算加权平均成本,作为下一批发出存货做单位成本,例如,企业期初库存a材料100公斤,单位成本10元,本期买入a材料400公斤,单位成本15元,那么,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该材料的单位成本为14元,如果领用材料200公斤,那么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800元。

加权移动平均法例题及解析?

移动加权平均法例题及解析如下。

一、移动加权平均法例题。

某公司月初甲产品结存金额一千块,结存数量20件,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价;本月10日和20日甲产品分别采购入库400件和500件,单位成本分别为五十二和五十三;本月15日和25日分别发出该产品380件和400件。该甲产品月末结存余额为多少。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答案解析。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是:移动平均单价=(原有库存的成本+本次进货的成本)/(原有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当前移动平均单价。

10日单价:(1000+400×52)/(20+400)=51.90。

15日结转成本:380×51.90=19722。

20日单价:(1000+400×52-19 722+500×53)/(40+500)=52.92。

25日结转成本:400×52.92=21168。

月末结存额:1000+400×52+500×53-19722-21168=7410。

分组求和经典例题及答案?

数列求和方法要看通项结构。例如通项an=3n^2十2n-1。可采用分组求和,先用公式求n^2和,再求2n-1和得Sn=n(n+1)(2n+1)/2+n^2。再例如Sn=-1+2-3+4十…十〈-1)^n(n)其中n=2k。可分奇数项和减去偶数项和。

分式的定义及经典例题?

一、分式知识点

1、分式的定义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2、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式

的分母不等于0;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分式的分母等于0。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分式

=0的条件是A=0,且B≠0.(首先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再检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4、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其中A、B、C是整式C≠0)

5、分式的通分

分数类似,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2)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6、分式的约分

分数一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

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分式的运算知识点

1、分式乘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2、分式除法法则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是:

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

①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与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相同,即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要注意各分式中分子、分母符号的处理,可先确定积的符号;

③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结果要通过约分化为最简分式(分式的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或整式的形式。

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n是正整数)

分式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注意

(1)“把分子相加减”是把各个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即各个分子应先加上括号后再加减,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

(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是关键,最简公分母确定后再通分,计算时要注意分式中符号的处理,特别是分子相减,要注意分子的整体性;

(3)运算时顺序合理、步骤清晰;

(4)运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专升本求定义域的例题及解析?

例:已知函数f(x)=根号x. 求函数的定义域。解:偶次根式要想有意义,则必有被开方数非负,所以此函数的定义域是[0,+无穷)。

手拉脚模型法的经典例题及答案?

手拉脚模型法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在数学竞赛中也经常被使用。以下是一道典型的手拉脚模型法例题及其解答。

【例题】 有一条边为 $6$ 的正方形,内部有一点到四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1, 2, 3, 4$,这四个顶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 $sqrt{2}$。求这个点到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 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四个距离,我们可以较容易地确定该点到正方形每个顶点的距离,并且也几乎可以确定出该点到正方形每条边的距离,但是由于该点不一定在正方形的中心、边的中点或角的平分线上,我们无法直接求解该点到正方形的面积。因此需要运用手拉脚模型法,从四边形围成的面积出发,逐步拉出相应的线段,最终得到该点到正方形边和对角线的距离,从而求出该点到正方形的面积。

【解答】 依照手拉脚模型法,首先将四边形围成的面积 $sqrt{2}$ 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两个三角形逐步拉成四个,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一些方向和角度的问题,具体如下:

将左边的三角形从底部向右拉出 $3$ 的距离,如下图:

将上方红色的线段向下拉出 $1$ 的距离,与正方形下边平行,如下图:

将左边蓝色的线段向右拉出 $1$ 的距离,与正方形右边平行,如下图:

将左边三角形上方的线段按照如下图的方向拉出 $3$ 的距离:

将上方黄色的线段向下拉出 $2$ 的距离,与红色的线段重合,如下图:

将左边的小三角形方向如下图所示拉出 $2$ 的距离:

此时我们已经获得了该点到正方形上、下、左、右各边的距离,但是我们需要求得该点到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我们还需要求得该点到正方形对角线的距离。具体过程如下:

将图中的两条对角线两端各拉出 $1$ 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将左上角的小三角形沿竖直方向向下拉出 $3$ 的距离,如下图:

将左下角的小三角形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出 $3$ 的距离,如下图:

此时,我们已经获得了从该点到正方形八个顶点距离的大小,可以计算得到该点到正方形上下两边、左右两边、以及两条对角线距离的大小,从而求得该点到正方形的面积为 $sqrt{10}$。

【参考答案】 该点到正方形的面积为 $sqrt{1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85320.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