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重点内容详尽解释。

访客2年前 (2021-06-02)地理课件64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


 ­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含 量­


作 用­


干洁­

空气­


氮­

(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O2)­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 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


层次­


高度­


特点­


形成原因­


对流层­


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


时间­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开始减弱­


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增多→盈余→亏损­


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


不断增强­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


不断增强­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


不断上升­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气温最高值月份­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陆­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


气旋­


反气旋­


概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


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


气压带或风带­


范围­


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


中纬环流­


­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


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


高纬环流­


西风带­


南北纬40°--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


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


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气压中心­


大陆­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印度低压­


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还有请进我空间 44105536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07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

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

(1)赤道(或低纬)   两极(或高纬)(2)南回归线(或23.5°S)(3)赤道(或0°)(4)中         B(5)炎热干燥(或高温少雨)   D 试题分析:(1)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历史和地理有何关系?哪个对人类贡献大?

历史和地理有何关系?哪个对人类贡献大?

历史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总结和记录;地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存环境的探索和认识。 历史和地理,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就如空气和水一样,都对人类有重大的贡献。 历史地理学研究生毕业能从事什么职业? 1、历史学就业方向:该专业研究生...

冰川是怎么塑造地表形态的?

冰川是怎么塑造地表形态的?

大陆冰盖很少受下伏基岩地形的控制,冰盖形态单调,其塑造的地貌景观也不甚复杂。从冰盖中心到外围,冰川地貌作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最内部是侵蚀区,出现大量的冰蚀湖泊,如芬兰曾是第四纪时期冰盖的中心,有“千湖之国”之称;此带之外鼓丘成群出现;鼓丘带之...

怎样制作教学课件

怎样制作教学课件

怎么做教学课件.首先得选择做课件的工具,目前比较流行的制课件的工具有: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 课件制作大师等. 上述工具各有各的特点,如Authorware 交互性较好但对动画的支持不是很好.我们还要根据...

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什么??

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什么??

有史以来最强的地震 是 智利大地震 , 震级 为9.5级。 1960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区从1960年5月21日开始发生一系列的 大地震 。20世纪板块边界大地震中最突出的事件。从北面的 康塞普西翁 市到南面的瓦尔的维亚市,在一个月之内发生7次...

高中地理 南亚及印度

高中地理 南亚及印度

喜马拉雅山 巴基斯坦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 印度 印度洋1、热带 纬度 喜马拉雅山 热带季风气候 (一)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中国境内),流经的主要国家:中国与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恒河:发源地: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