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56.com初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复习教案

访客2年前 (2021-06-02)科学课件66

专题复习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一、常用仪器 (一)加热仪器 1.酒精灯——实验室主要热源; 直接加热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瓷器);垫石棉网加热:烧杯、烧瓶 (二)计量仪器 1.托盘天平(称准到0.1g)2.量筒3.胶头滴管 (三)贮存仪器 1.集气瓶收集贮存气体,2.广口瓶贮存固体3.细口瓶贮存液体 (四)固定仪器 1.试管夹2.铁架台 (五)其他仪器:漏斗、玻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或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没说明用量: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 (3)处理原则:用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应交还实验室或 放入指定容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取用 ①操作:一斜:使试管倾斜;二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 三直立:将试管直立,药品落底。 ②操作目的:避免药品沾在管口、管壁上。 (2)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①操作:一横:将容器横放;二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容器口; 三慢竖:将容器慢慢竖立。 ②操作目的:以免打破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的倾倒:拿下瓶塞倒放桌上,瓶口挨管口,标签向手心,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2)量筒量液:①放置:量筒放平;②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滴管取液:①取液时:捏橡胶乳头,赶空气,再伸入试剂瓶中;②取液后:不平放,不倒置,橡胶乳头在上;③滴液时: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逐滴滴入,不伸入试管内,不碰管壁。④用完时:立即用水冲(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水冲),不放在实验台上或其他地方。 (二)浓酸浓碱的使用 酸液流台上——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水冲,抹布擦。 碱液流台上——稀醋酸冲洗,水冲,抹布擦 酸液沾皮肤——水冲——碳酸氢钠溶液(3%~5%)冲洗。 碱液沾皮肤——水冲——涂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皮肤——抹布擦拭——水冲——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称量前:先将游码移零,再调节天平平衡。 称量时:两盘垫纸,左物右码。 称量后:砝 码回盒,游码回零。 注意: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四)连接仪器、装置 ① 玻璃管和胶管、胶塞连接——管口沾水,转动慢插。 ② 在容器口塞胶塞——转动塞入 (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容器外壁,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六)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两检:①检查灯芯;②检查有无酒精。(2)两禁: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5)用完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2.给物质加热 (1)仪器选择 ①加热固体用试管、蒸发皿;②加热液体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③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2)防止容器炸裂、破裂,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擦干。②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底部跟灯芯接触。③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④给试管里的固体或液体加热均需预热。⑤对烧杯、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⑥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要略向下倾斜。(3)防止伤人,需注意: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③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七)过滤 1.仪器:漏斗(附滤纸)、烧杯、玻璃棒和铁架台 2.操作注意事项: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口稍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倾倒液体,烧杯嘴靠玻璃棒;玻璃棒一端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的管口靠在烧 杯内壁上。 (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八)蒸发 1.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和铁架台 2.操作注意事项: ①玻璃棒搅拌的目的: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③蒸发皿不能立即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若要立即放需垫石棉网。 (九)洗涤仪器 1.振荡水洗:将玻璃仪器内注一少半或一半水,稍用力振荡后把水倒掉,反复操作连洗数次。 2.毛刷刷洗: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可用毛刷转动或上下移动刷洗,刷洗后,再用水连续振荡数次。 3.难溶物洗涤:不易用水洗净的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再水冲。难溶氧化物或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后,再水冲。 4.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22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