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2012年语文全国1卷作文及材料

zhao_admin2023-12-22 00:12:35语文课件1

一、2012年语文全国1卷作文及材料

在生活中,爸爸从我小学一年级就教我《论语》中有子说的一句话:“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爸爸说它的含义是:有子以为只有守信,兑现诺言,对人态度恭敬;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这样才不会失去关系亲密的朋友。”从爸爸的口中,我学会了对朋友,亲人都要诚实,和蔼友好的相处,要相信别人,不能怀疑他人,这样才是交朋友之道。

奶奶曾经给我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是:“母爱是多么伟大呀!”我心想:“我一定会很努力地学习,长大要报答父母所该我那无微不至的爱,我现在进我的能力来帮助妈妈做家务,帮他们按按摩。”

从语文中,我学会了要孝敬父母,看见父母很忙,就要帮助他们。

老师说:“生活中,不能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向前前行,不管有很多很大的挫折在等着你,你也要坚强的向前走,因为前面的阻碍也担不住你自己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之母!”

在生活中,我不尽会朋友之道,孝敬之道,坚持之道,我还会了宽容他人和理解,乐于助人。

语文就像一个温馨的家,里面的温暖,让人很舒适;语文载满了很多知识;

二、1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答案

参 考 答 案

一、1、A    B    B    D

二、5、C    6、D    7、A

三、8、B    9、B    10、C

四、11、(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伟。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羹,竟敢与日月争辉么!

12、(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13、(2)渐车帷裳   士贰期德    二三其德   可以为师矣    落霞与孤鹜齐飞

五、(22分)

14、(1)衬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横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16、第一问:①文章一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中亲切的氛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17、(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是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六、(15分)

18、①赫然 ②悄悄③扩散 ④缀满 ⑤汇聚 ⑥显现⑦陶醉 ⑧映衬

19、①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②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20、答案示例:自信是一曲昂扬并不聒噪的旋律;自信是一首华丽而不浮华的诗歌;自信是一抹夺目而不媚俗的色彩。

三、高考全国卷1

(冀、豫、晋、桂)

四、2019年全国一卷满分作文

额,这么说吧,写跑题的话应该是不会得高分的,并且六级作文改分比较严格,你这个目测50分左右吧。评 分 标 准 13-15分。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通顺、连贯,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 10-12分。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较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 7-9分。基本切题。有些地方表达思想不够清楚,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 4-6分。基本切题。表达思想不清楚,连贯性差。有较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1-3分。条理不清,思路紊乱,语言支离破碎或大部分句子均有错误,且多数为严重错误。 0分。未作答,或只有几个孤立的词,或作文与主题毫不相关。换算成六级710分制的话,比例大约是7.1:1,举个例子,如果作文满分,得了15分,那么经过换算,最终成绩106.5。

五、高考全国一卷语文阅读理解近年都用什么体裁的文章

应该是新课标卷吧,选做的,一篇文学类,多是小说;一篇是实用类,多是人物传记或通讯。相对而言,后者容易一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5245.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