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模式?

zhao_admin2023-12-25 02:06:16科学课件2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的目标:

1、政治认同

学生能正确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2、理性精神

懂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

3、公共参与

学生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法治精神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核心素养目标模式?

核心素养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核心素养目标怎么写?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哪些?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够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从元素、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形成“结构决定质”的概念。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到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产生,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作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明。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意识;欣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高中教师核心素养?

一、主要包括: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具体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献身教育事业。

(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2)、对学生家长负责。

(3)、对教师集体负责。

(4)、对社会负责。

3、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2)、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3)、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

4、教师职业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具体内容有:

(1)、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2)、要懂教育规律。

(3)、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二、教师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一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认同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2.科学思维: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细胞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归纳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3.科学探究: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4.社会责任:学生通过分析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树立预防疾病,健康生活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看似只有三两句话,但有效教学目标的拟定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的表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并且应该是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合理性能够体现教师备课的精细化程度。教研员在检查教师的教案时,应从目标的表达形式、目标的有效性、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三个角度来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

从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了解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落实情况

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的“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式,后世很多学者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理论学说,提出了更多指向学科特点的行为动词,为广大教师科学拟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教师拟定教学目标就应该有所依循,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恰当地选取行为动词,拟定具有引领性的教学目标,真正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行为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往往只是简明的几句话,其表达形式却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凝练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出了质量标准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新的阐述。新时期教学目标的拟定需要聚焦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改精神,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具体表述,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因此,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可以了解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会程度,掌握教师对课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转化情况,找准教学管理和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当下着力点。

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检视教风与学风

在审视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要么照抄教参或教辅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现成表述,缺少必要的分解细化与甄别筛选,要么随意为之,凑上几个条目了事,至于与后续教学内容有何联系、对实际教学有何引领,则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这种拟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不仅失去了其原初意义,还反映出部分教师从教治学的态度不够严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一位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这样的教学目标空泛而无具体内容,也可以用

政治课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因为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水平。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学习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政治课还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现状,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政治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学习政治课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也就是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学习、认识、研究历史的基本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五唯物史观是历史成为一门科学是正确认识历史的基本素养。

时空观念是要将所认识的史识至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也就是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去学习,理解。

史料实证: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行的叙述。

家国情怀:这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高中化学五个核心素养怎么写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

(2) 认识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的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的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 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和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行程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和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结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课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5926.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