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zhao_admin2023-12-25 20:01:54数学课件1

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0、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1、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2、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13、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14、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区别?

一、指代不同

1、等量关系:特指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数量关系中的一种。

2、数量关系:是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一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快速理解和解决算数问题的能力。

二、特点不同

1、等量关系:数学题目中常含有多种等量关系,如果要求用方程解答时,就需找出题中的对等关系。

2、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是通过数量关系这一题型来实现,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察能力不同

1、等量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加法等量关系式,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和=加数+加数。

2、数量关系: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的区别?

一、指代不同

1、等量关系:特指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数量关系中的一种。

2、数量关系:是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一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快速理解和解决算数问题的能力。

二、特点不同

1、等量关系:数学题目中常含有多种等量关系,如果要求用方程解答时,就需找出题中的对等关系。

2、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是通过数量关系这一题型来实现,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察能力不同

1、等量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加法等量关系式,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和=加数+加数。

2、数量关系: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中标数量和入围数量关系?

入围和中标不是一个意思。

入围就是拥有最终投标的资格,第一轮就相当于资格赛,打个比方说,要进世界杯,首先就需要打资格赛,得到1/32之一的参赛资格,才有可能去拿大力神杯,如果32强都没有进,根本就没有最终夺冠的资格。

中标是指招标人向经评选的投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与之签订书面合同的行为。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日里,我们经常是把“数”和“量”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常说事物的“数量”是多少,好象“数”和“量”是同一个意思。其实不然,量是考察对象所有特性的一个方面,是对象所固有的。而数则只是表达对象某个特性的方式,因采取的度量单位不同而不同。因此,数与量的确是有区别的。

比如,“一小桶水”,无论我们用什么不同的容器装,总是那些水,不会因为改变容器而使水有所增加或减少,这说的就是它的量是固有的,不变的。

而这些水可以是“3碗”、或“4杯”、或“1升”、或“1公斤”、或“1000克”等,由于所用度量单位不同,衡量这些水的“数”也不同。

可见量来源于对象本身,由事物决定。而数来源于观察者的衡量单位,是量的表现形式,服务于交流。 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因度量单位的不同,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

像书籍的册数、孩子的人数都是不连续量,而书的质量、孩子的高度等是连续量。

量是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来加以认识的。一旦确定了测量单位,事物具有的量的特征就表现为数量(或量度),数量通常是用数词(量数)和量词(度量单位)来表示的。

比如“4杯”, 是用数词“4”和量词“杯”来表示的。也就是说,只要确定了度量单位,事物的量就会表现为一定的数。度量单位不同,事物所表现的数可能不同。

牛吃草的数量关系?

       牛吃草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消长问题,草每天都在生长,而牛每天都在吃草,由于牛的数量不同,每天吃的总量也就不同,吃草的速度只要大过草生长的速度,草就会被吃完。

        这就很像我们行程问题当中的追及问题,两个人原本有一段距离,一个走的快的人追走的慢的人,一段时间就会被追上。套用同一个原理,我们可以得到计算公式:原有草量=(牛的数量-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求解牛吃草问题。

常见的烷烃的取代物数量?

一氯取代物 二氯取代物

甲烷 1 1

乙烷 1 2

丙烷 2 3

正丁烷 2 6

正戊烷 3 9

数学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初中)?

位置关系就是空间上的关系

比如A在B的里面、外面、重叠

具体一点说就是,包含、平行、相交等等

数量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在数值上的关系

比如A大于B,A等于B,A小于B,A比B=1比2

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题型主要是为了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作为国家的公务员,公务繁忙,每天都需要接受与处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数字有关的。因此,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数量关系成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部分也就成了一个必然。

数量关系部分主要有两种题型:数字推理和数字运算。其中数字推理题型在前几年的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一直存在,2004年取消,但在200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又恢复了该题型,广大考生在复习时应多加注意。   数字推理又含有大致八种类型: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等比数列及其变式;平方型及其变式;立方型及其变式;双重数列;混合型数列;一些特殊的排列规律。对这几种题型解答的大体解法笔者总结如下:  

1. 观察法。这种方法对数字推理的所有题型(较简单的,基础性的)均适用。观察法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考生要对数字特别敏感,这样才能一眼看出题目所属的类型。这种对数字的敏感需要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培养,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2. 假设法。在做题之前要快速扫描题目中所给出数列的各项,并仔细观察、分析各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大胆提出假设,从局部突破(一般是前三项)来寻找数列各项之间的规律。在假设时,可能一次假设并不能找到规律,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迅速改变思路进行第二次假设。  

3. 心算要多于笔算。笔算因为要在纸面上进行,从而会浪费很多时间。

 

4. 空缺项突破法。大体来说,如果空缺项在最后,要从前往后推导规律。如果空缺项在最前面,则相反。如果空缺项在中间,就需要看两边项数的多少来定,一般从项数多的一端来推导,然后延伸到项数少的一端来验证。  

 

5. 先易后难法。考生或许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做简单题时,考生有时突然就有了难题的思路。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激发考生临场发挥的潜力。

  

数学运算所包含的题型更多,如比例分配问题;和、倍、差问题;混合溶液问题;植树问题;预算问题等十余种。对这十余种题型解答的大体解法笔者亦总结如下:   

1. 凑整法。这种方法是简便运算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交换率和结合律,把数字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就简便多了。   

2. 基准数法。当遇到两个以上的数字相加时,可以找一个中间数作为基准,然后再加上或减去每个加数与基准数的差,从而求得它们之和。   

3. 查找隐含规律法。考生需记住,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题目,几乎每一道数学运算题都有巧妙的解法,这些解法就是隐含的规律。找到这些规律,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法。考生在做模拟题时要充分做到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必胜的信心。  

 

5. 常用技巧掌握法。掌握常用的解题技巧,如排除法、比较法等等。熟练掌握这些客观题解题技巧会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

数量关系常用公式?

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6113.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