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如何根据核心素养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zhao_admin2023-12-28 14:19:44语文课件1

如何根据核心素养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語言建构与应用”的素养达成

   “語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語言建构与应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語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应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語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語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高中生母语应用能力的形成、逻辑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观念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語言的建构与应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应用入手,通过对語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浏览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同时又要避免“重言轻文”的现象,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語言现象而忽视了文本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些老师只提及語言而忽略文本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对文本語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語言积累,在浏览中培养语感,发展逻辑思维。

  二、“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

   “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之间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逻辑思维提升与发展,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逻辑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逻辑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产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问题是逻辑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正确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三、在浏览、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观念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把握审美观念逻辑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观念想象能力。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語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所以在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审美观念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观念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观念形象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通过浏览、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观念鉴赏与审美观念创造能力。我们所说的浏览,既指“篇”的浏览,更强调“本”的浏览。新课标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师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語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浏览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更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大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四、多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文化”的外延很广泛。语文教学应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心存敬畏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已提笔忘字。高中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

第二,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创作与教学课堂内容相结合。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中小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课堂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第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众所周知,大部分中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教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中小学生读不懂,中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语法?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引领中小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灵魂。文本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从文化的视角引导中小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的轻重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审美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根,在教师的文化自觉性。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看似只有三两句话,但有效教学目标的拟定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的表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并且应该是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合理性能够体现教师备课的精细化程度。教研员在检查教师的教案时,应从目标的表达形式、目标的有效性、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三个角度来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

从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了解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落实情况

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的“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式,后世很多学者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理论学说,提出了更多指向学科特点的行为动词,为广大教师科学拟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教师拟定教学目标就应该有所依循,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恰当地选取行为动词,拟定具有引领性的教学目标,真正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行为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往往只是简明的几句话,其表达形式却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凝练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出了质量标准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新的阐述。新时期教学目标的拟定需要聚焦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改精神,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具体表述,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因此,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可以了解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会程度,掌握教师对课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转化情况,找准教学管理和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当下着力点。

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检视教风与学风

在审视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要么照抄教参或教辅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现成表述,缺少必要的分解细化与甄别筛选,要么随意为之,凑上几个条目了事,至于与后续教学内容有何联系、对实际教学有何引领,则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这种拟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不仅失去了其原初意义,还反映出部分教师从教治学的态度不够严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一位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这样的教学目标空泛而无具体内容,也可以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应如何细化?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预习提示以及文体特点,课后问题等,进行细化。目标不需要面面俱到,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目标即可。

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的研究目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立德树人

五大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的目标:

1、政治认同

学生能正确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2、理性精神

懂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

3、公共参与

学生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法治精神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策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策略是非常重要的。2.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多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与其它学科知识内容相比更有长期和综合性的作用。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各个方面,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采用项目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养成,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上所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模式?

核心素养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语文学科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具体规定,如“学会汉语拼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这些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侧重的是具备语文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如课程目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侧重的是审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三维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向和依据,因此,在作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应按照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阐述。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表述要掌握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这是大家在作答中需要注意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体现其规范性以及学科特点,所以需要大家明确这五个要素的基本内容。一是行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其主体是学生,由于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在具体表述中可以采用“学生能……”、”学生会……”等形式;二是行为动词,在表述中行为动词应具有可测量、可操作、可理解的,如”说出、写出、解释、复述、默写、背诵”等词对学习的结果有所明确,可运用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三是行为对象,指的是确定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而言,行为对象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行为对象能使学习具有导向性,同时也能体现出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表述中要针对文本内容明确行为对象。四是行为条件,也叫行为情境,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的指定学习行为,如“借助汉语词典……”、”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等,从而为学习结果提供了特定的范围限制。五是行为标准,一般可采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或准确率来衡量,如“准确无误地背诵……”“五分钟内完成……”这些表述旨在体现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程度。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适用于全体学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其主体性和规范性。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196763.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