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访客2年前 (2021-06-26)科学课件58

运动状态的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矢的变化量(dr/dt),即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当然啦,静止或运动也属于其包含范围。说到运动状态,离不开参考系的选定。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指定参考系。  所以说,当物体的从快到慢,从慢到快或从静止到运动时(速度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样,当物体向左转,向上转(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我们也可以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受到一对平衡力)的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

王爱玲是山东省淄博市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胡红梅是深圳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而且有众多名誉头衔,人更是长的漂亮,用摄像师的话说是360度无死角的枚,美到都不忍心批评。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

然而,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最近却联系到了一起!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

原来,王爱玲在其个人公众号“冰淇玲童诗”上发文,指出深圳市龙岗区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涉嫌抄袭自己和他人出版的书籍内容,王老师表示,2年前就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抄袭,但是无法投诉,近日看到朋友圈信息,得知有更多受害者,决定发声。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

而抄袭者正是深圳市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在自媒体时代,抄袭非常普遍,而在大学、中学,论文造假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此次抄袭事件,为何会引发很大的反响?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

一、名师胡红梅是谁?

虽然她是小学副校长,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毕竟中小学老师中,成名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你搜索一下她的信息,你会被震惊的:

深圳如意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2018年全人教育奖获得者、2017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16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十大点灯人”、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教师素养大赛五项全能一等奖、深圳市“道德模范”、深圳市“十大全民阅读推广人”、深圳市“感动深圳教育人物”、深圳市“十佳百姓学习之星”、深圳市“最受学生喜爱教师”、区“优秀教育专家”“五一劳动模范”“感动龙岗人物”……

天啊,这么多荣誉,随便拿出一项,就会是一个中小学老师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胡老师则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教育新星啊!

如果你到某宝搜索一下,会发现有大量胡老师编写的著作在出售,一个小学老师,有这么时间和精力写作,令人佩服,更令人怀疑。

二、抄袭事件是真是假?

然而,这样一位名师,却被爆出作品存在众多抄袭,而且“吃相难看”,不是借鉴,而是完全抄袭。除了抄袭一下小学老师、学生的作文之外,还抄袭了台湾作家的书籍,而且是整本书抄袭,然后出版,用于牟利,性质极为恶劣!

下图是胡红梅照抄台湾作家林玫玲的《假如要有学习单》(2008年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作为胡红梅自己的作品《儿童阅读的导读智慧——学习单设计实例》(2015年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甚至连作者自序都不愿意该,却直接在落款出改成了胡红梅。

三、个人道歉,引发更多舆论讨论

面对舆论的压力,再加上当地教育局明确要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的时候,胡红梅道歉了!然而这份道歉书并没有给大家展示出一种诚恳的态度,而是一副“我道歉了,你还能怎么样!”的态度,并且在下面留言中还加上“如果还得不到谅解,我也将遗书奉上”的“威胁”,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伎俩,让大家更加反感。

四、对胡红梅的“围攻”,发泄着对“名师”的不满

说实话,中小学老师,能够成为名师,真的很难,很多名师都名不副实,往往在同事朋友中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反而在省内外名声大噪,令人不解,争议很大。

有的人,讲几节课就成了名师,然后通过包装, 一步步被推出,到各地区做讲座,“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课让其他老师代,自己却名利双收,早已经引起不满了。

而这些突然牛起来的名师,往往因为自己的积累不足,无法支撑自己的名声,又无法短期内大量阅读、思考和写作,所以有人就另辟蹊径、剑走偏锋,通过抄袭来充实自己,为人师表,这种行为令人厌恶。

而一旦“名师”翻车,他们很难引起大家的同情,因为更多的人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来看这个事情,寻找心理安慰的。

希望这个事件,给所有老师以警醒!当名师,也不容易!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2496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