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zhao_admin2024-07-05 21:21:07语文课件4

教学方法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使用,最主要是“依学定教,顺学而导。”

1、竞赛法。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我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看谁回答最积极,看谁写的字最漂亮等等。下课前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可以是掌声,也可以是送上一首歌曲等。这种方法可以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协作带进课堂。

2、游戏法。识字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小学生好玩,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与识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小猫钓鱼。”课件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如果“钓”对了,鱼就会进入水桶。否则,鱼就会溜入水中。

3、表演法。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内部的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孟母断织劝学》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文角色,充分体验,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

4、煽情法。“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其次,教师再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情感信息,进而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我范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三、用良好的课堂氛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必须热爱、相信、尊重、宽容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宽容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

2、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面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小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因此把幽默诙谐的引进语文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好学、乐学。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猜谜语、编儿歌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默”字,可以这样编儿歌:“我家有一条黑犬叫默默。”

四、用信息技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只有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鲜艳的色彩、美妙的音乐、丰富的信息量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形象的语文信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学生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很难想象出它的壮观来,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上网下载了很多文字、图片和视频,并制作成课件向学生们展示庐山云雾的壮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动人的解说词的播出,学生的兴趣由然而生。他们时而为画面上漂亮的环境发出赞叹,时而为云雾的壮观景象而陶醉,此情次景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他们又怎么不乐意去学习呢?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的今天,只要语文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将这些理念、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就会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25054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