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感觉古代医疗水平,以及卫生都很差,发生瘟疫是怎么控制的?

访客2年前 (2021-07-10)历史课件57

瘟疫是人类历史上绕不开的一种疾病,无论当今还是过去,瘟疫都以传染性强、爆发速度快和致死率高给人民带来深厚的苦难。

感觉古代医疗水平,以及卫生都很差,发生瘟疫是怎么控制的?

古代科学技术落后,古人对瘟疫的认识和应对方法远不如今天。但是只要是在灾难面前,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会竭尽全力的应对并且求存。

感觉古代医疗水平,以及卫生都很差,发生瘟疫是怎么控制的?

我国祖先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传承,在应对瘟疫上有一整套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传承到现在,不管科技如何,其核心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整个社会都会团结一致,以求尽快自救成功。

感觉古代医疗水平,以及卫生都很差,发生瘟疫是怎么控制的?

我们就以万历十六年到十七年发生在徽州瘟疫来做例子,讲述一个就有组织能力和自救能力的地方社会如何展开自救,和瘟疫做斗争的。

根据《徽州府志》记载,万历十六年和十七年(公元1588年到1589年),徽州爆发瘟疫,徽州下辖的六个县份无一幸免。

这一场瘟疫其实是从六年前就在全国爆发,不过当时的社会组织水平没有办法在源头上遏制住瘟疫传播。所以这这一场瘟疫演变成全国性的,徽州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

瘟疫传播到徽州时,徽州百姓一时之间极度恐惧。疫情死亡人数太多了,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一般的旱涝饥荒。极度的恐惧又容易使得百姓求助于封建活动,这也导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利用疫情制造混乱,谋取钱财,社会秩序一时之间陷入混乱。

中国历代王朝在治理旱涝饥荒等自然灾害上拥有丰富的经验。遇到重大灾情,地方官员需要第一时间上报,获得许可后立即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尽量减少流民,保证当地秩序。灾情结束后,一般情况都会下令减少赋税,令当地民众有自我喘息的空间和时间。

但在治理疫情上,“今之人皆知救荒,不知救疫”,可见当时治理瘟疫的难度有多大。

徽州地方官员除了积极上书朝廷,需要得到朝廷和万历皇帝的资源支持外,积极展开自救。

一、杏林医者以悲悯之心全力救治诚然,中医在预防疫情这个方面不如在疫情治理上。中医其实在治理瘟疫上,很占优势。

在当时的背景下,那些深受儒学影响的杏林高手常常无偿公布治理瘟疫的药方,而且尽量采用普通之家都可以承担得起的药材。徽州府这次爆发疫情,就有不少杏林世家无偿看病抓方子,提供给百姓。

根据《橙阳散志》卷四《人物志・义行传》,一位叫做江若清的徽州大夫给人看病,提供药材,经他救治的病人存活下来的很多;一个叫做余淳的大夫,他提供的药方,救人无数。

二、全民捐钱捐资,共渡难关在各个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见到那些具有侠义心肠的男女主角积极参与施粥。这并不是什么虚假情节。每当灾难来临时,施粥是治理瘟疫中最为常见而且最为有效的办法。

这是为了当人们尽量保存体力,避免因为饥饿造成自身免疫力全盘下降,增加存活下来的概率。

每当灾难来临时,传统社会的乡绅都会尽可能的出钱出力。这也成为当地官府自身力量不足时,他们重要的力量依赖。当时乡绅可能平时吝啬,但是面对大灾一般都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官府一起商定如何设置粥棚,力保贫穷地灾民不被饿死。

为什么当地乡绅一般仅仅施粥,而不是提供更好的菜石呢?这也是一种长期抗击灾害的方式。施粥成本相对较低,在官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施粥之人的负担,同时又能够惠及到更多人。我们不能为了赈灾,让那些本来有资源的人因此陷入更大的压力之中,甚至因此陷入贫穷的状态。

除了施粥,有些时候还会有人捐资埋葬死者。古人从来事死如事生,何况死于疫情的人,如果不加以妥善掩埋,对遏制疫情传播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除了组织医药和食物,官府在情况完全没有大崩溃的情况下,都会鼓励当地人积极埋葬死者,这也符合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大力支持抗击疫情的人家,政府都会给予相应的表扬,有些时候还有税赋和劳役减免。这是朝廷给予激励和肯定的一种方式。这对于提高乡绅在当地的声望很有帮助。对于百姓、朝廷和大户来说,是一种三赢的方式。

三、力保治安疫情面前,各种人性都会轮番上演。

有倾尽全力救治的人,就有无赖小人趁机作乱,谋取好处。

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昔日繁盛的城镇和村落,有可能人烟断绝,社会秩序进一步空白,盗贼横行,利用百姓的恐惧和愚昧心理,让当地社会乱上加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组织能力的官府和当地士绅会联合起来,组织人手,排兵布阵,一方打击盗贼,一方面维护社会秩序,尤其是在施粥现场,一定要避免任何动乱的产生。

四、朝廷的应对之策不得不说,古代时期应对灾难的速度上,远远没有做到及时高效。

比如在开仓放粮上,权限直属于朝廷和皇帝。官员上书上报灾情后,朝廷需要加以核实和决策。古代通讯条件和交通条件又很慢,一来一往,可能灾情已经从可以遏制到进入恶化期。

同时,中央缺乏系统全面的救治办法,更加造成了救灾工作的滞后性。面对旱涝饥荒这些灾难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疫情发展凶猛的瘟疫,应对能力就更不要提了。

万历十八年,就有大臣上书万历皇帝,建议“有遇重大灾疫,许令各府州县,作速申文,合于府按,既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意思就是以后碰到疫情,允许地方负责人上报后,就可以自己做主,动用粮仓和银两等,尽快开展救治工作。

这个建议应该是意识到获取朝廷授权对于治理疫情的不利之处。可惜这样的建议,搜遍史料,我们发现,再无下文。

这其实和封建王朝集权的本质相冲突。封建帝王自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粮食和钱银的王朝统治的根本要素之一,来什么“向下授权”,自然为朝廷所不喜。

五、总结《防范・悯时疫》中记录了古人总结面对灾难的六个要点:

1. 垂死贫民急施粥;

2. 疾病贫民急医药;

3. 疾起贫民疾汤米;

4. 既死贫民急墓葬;

5. 遗弃小儿急收养;

6. 轻重系囚急宽恤。说完了明朝后期徽州如何应对这一场瘟疫,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古人在应对瘟疫上,大致上是沿着以上的方式在应对。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在面对瘟疫时,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特别强悍。而且在灾情过后,整个地方社会有些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这背后都有一股别的文化社会中无法理解和做到的能力——内部的团结能力。

还要特别说明一点,无论今古,在面对疫情灾害时,舍弃自我甚至舍家舍业冲在第一线的人都是杏林医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尤其如此,对众多抗疫的医务工作者,表示编者的敬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2941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