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访客2年前 (2021-10-29)历史课件59

北魏孝文帝迁都,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权术,一场政治博弈。

太和17年,孝文帝拓跋宏为了推进北魏的汉化改革,加强同中原汉族的联系与合作,摆脱鲜卑守旧势力的掣肘,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人口更多、交通更加方便的洛阳。

这是其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举,也是表示对鲜卑汉化的最大的决心。这种做法遭到了北魏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为了缓和矛盾,孝文帝打着南征南齐的幌子,取得了任城王拓跋澄等实力派的支持,亲率三十万大军。带着文武大臣,踏上了“南征伐齐”之路。

这时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习惯了干燥的鲜卑老臣们被一个多月的行军中的雨水弄得苦不堪言,纷纷劝谏孝文帝停止南征之举。

孝文帝乘机向他们摊牌,如果想统一天下,南征势在必行;但平定天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以后这种长途行军是常态,除非将都城迁到中原地区,拉近与江南割据政权的距离,方可以免除这种长途行军之苦。

这帮元老大臣们以动嘴皮子的文官居多,哪里受得了这种行军之苦!一听说将来这是常态,一个个吓得心惊胆颤。为了避免将来自己多吃苦,纷纷表示赞成迁都。

就这样,一个难题被拓跋宏巧妙的化解了,北魏顺利的实现了迁都的愿望。

从太和18年起,拓跋宏向全国发布诏书,通告迁都,先后将一百多万人从平城迁到洛阳。在洛阳,拓跋宏开始了他的汉化改革,以汉语替代鲜卑语做为全国统一的官方语言,将鲜卑姓氏改成汉姓,鼓励鲜卑大族与汉族高门通婚,倡导儒学,以儒学治国。

这是一个加快鲜卑与汉族融合的大动作,也使北魏鲜卑政权很快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迁都的原因很多,后世对此也有很多研究。

目前史学界认为北魏迁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拓跋氏对北魏的统治权,二是解决北方地区连年的灾荒,三是可以拉大与柔然人的战线,避免长期被柔然人的骚扰。

其实迁都一事,在孝文帝之前的北魏统治者就有过同样的考虑,只是当时时机尚不成熟,被迫搁置而已。

迁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加强与汉族地主阶层的合作,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孝文帝认为迁都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原来的首都平城是个小城市,又僻处北方一隅,不便管理广大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平城附近地区开发程度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从别处调动粮食又劳民伤财,且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政权的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平城地区鲜卑旧势力强大,对拓跋氏的统治是一个很大的掣肘;四是离北方柔然人距离太近,安全得不到保障。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鲜卑过去以游牧为主,但入主中原后,急需将农业转为农耕,甩掉一直困扰北魏的财政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这次迁都,在文化上消除了鲜卑和汉人的差距,缓和了民族矛盾,北魏也被北方广大人民视为一个正统的王朝,人民的向心力被聚集起来了。这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

从负面上来分析,迁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有。最主要的是迁都导致了朝廷内部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分裂,鲜卑的内部矛盾加剧了。

同时迁都和汉化,也将汉人中的享乐主义带到鲜卑上层贵族之中,使得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战斗力和开拓精神退化。

迁都之后,北魏对南朝几次用兵,都无果而终,正是这种退化的结果。

迁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客观上来说,肯定有正反多种结果。

事实上迁都洛阳之后,鲜卑人的确被汉人给汉化了,这种汉化的速度非常快,这是汉族文化强大的影响力的结果,也是人性中追求享乐的本性使然。

在迁都之前,北魏集团是一个朝气蓬勃、崇尚武功的游牧民族政权,没有染上汉人中的奢靡之风,但将北魏后来的不思进取与迁都联系起来,也未免牵强。

很多政权都有着前期锐意进取,后期腐朽堕落的特点,这种历史规律不应该归于迁都上。

总体来说,迁都是一项积极的、正确的、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意义的举动,对整个中国历史,还是很有贡献的。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历史学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380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