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请用图解的方式描述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注意:是北师大版的哟!)

zhao_admin2年前 (2021-12-07)历史课件51

一本《史记》,看尽历史烽烟,阅尽帝王将相,览遍兴衰成败,读遍刀光剑影。自三皇而自汉武,悠悠数千载,几多兴衰,几度兴亡,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秦帝国的兴亡。春秋时期,秦国只是西部边境的一个小国,龟缩于函谷关以西,远远不能与当时的春秋五霸抗衡。“诸侯不屑与秦国盟”,这是当时秦国穷弱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秦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耻辱。走进了战国时代,秦国步入了一个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那就是秦孝公时期。在这个时期,秦国开始风起云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孝公任商君为左庶长,拜大良造,开始了秦国的富强之路。商君在秦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古老的井田制被废除,千千万万的士兵获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凭军功授爵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是它最重要的革新。新法在秦国推行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将士用命,军民齐心,这样形容当时的秦国一点都不为过。而后,二陵之战的爆发,使得当时的老霸主魏国迅速衰落。秦国隐隐然成为了七国最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这是太史公对商君的评价,我不敢苟同。商君一变而使秦富强,岂止凭借“帝王术”?足见他有经世安邦的大才。秦得孝公商鞅,正是其走向兴盛的第一步。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继位,惠文王车裂商君,虽然有点忘恩负义,毕竟是商君带来了秦国的强盛,但这是必要的选择。秦孝公死后,被触犯了利益的贵族们对商鞅一片声讨,大有造反之势。新君刚刚继位,权利格局尚未能很好地控制,不杀商鞅,秦国必乱。惠文王考虑到了这点,并在商君死后立即着手清除了贵戚,将秦国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惠文王的确是一为明智的君主。但仅仅如此,惠文王还不足成为秦国三代强权君主之一。惠文王时期,秦国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那就是六国合众。洛阳士子苏秦提出看到了秦国对六国的威胁,向六国提出了合众策略,被六国君主采纳,并被拜为六国丞相。六国以楚怀王为纵约长,联军攻秦。在如此危难之时,惠文王任张仪为相,张仪提出了连横策略,抓住各国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分化联军,加上联军主帅无能,以及函谷关地势险峻,最终秦国战胜了联军。从此,秦国开始了扩张的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特别是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成为了秦国应对六国的纲领。战争的胜利,给新法的深入推广带来了宝贵的时间,这或许也是秦国能够在大争之世长期称霸的原因之一吧。惠文王之后,武王继位,武王之后,秦昭王继位。我认为,秦昭王在秦国所有君主仅次于始皇的一代雄主。在秦昭王时期,是秦国大举东出,开疆扩土的时期。此时,秦国的军队到达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统帅。比如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是战国时期继孙武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虽然他在长平之战中的确不太人道,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杰出的战争艺术。白起率领下的秦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摧山东,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绩,使得山东六国听到白起统军,无人敢挂帅迎敌。特别是长平之战,一举摧毁了当时与秦军不相上下的赵国大军,彻底确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也为日后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当然,这也有秦昭王的功劳。秦昭王是一位善用人才的君主,还有应侯范雎,也是秦昭王选拔的人才。范雎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落魄的魏国士子,而秦昭王却能重用他,我不得不佩服其用人之明。后来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成为了秦国重要的国策之一。正因为由秦昭王的用人得当,以及其臣下的杰出才能,才造就了这个时期秦国的无比兴盛。秦昭王晚年,由于其处理邦交的频频失误,以及赐死白起,灭赵劳师无功,秦国形势急转而下。秦昭王死后,由于秦国三代继任君主的无能以及短命,以及四大公子鼓荡合纵,使得六国联军死灰复燃。朝野局势的动荡,以及外部压力,使得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这是,吕不韦出现了。抛却吕不韦个人行为之外,其治国才能还是令人称道的。从一个商人,他登上了政治的舞台,虽然手段不那么光明正大。但他确确实实帮助秦国度过了危难。从奇货可居到《吕氏春秋》,无不体现其过人的才能。正因为吕不韦,秦国才不至于衰落,才能迎来始皇的兴盛。到了秦始皇时期,不用说大家都以十分了解。“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很好提体现了始皇摧枯拉朽般扫灭六国的气势,也反映的当时的秦国何等强大。“设立郡县,创建帝制,书同文,车同轨”,秦国变成了秦朝,走到了最光辉灿烂的顶点。到达顶点之后接下来的往往是衰败。始皇既没,由于迟迟未立太子,使得最具人望的公子扶苏没能继承帝位,却让赵高假传圣旨,扶胡垓登上帝位,从此秦朝开始了最黑暗的时期,并且最终这片黑暗扼杀了迅速这个新生的帝国。这无疑是始皇帝的一大败笔。始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使得国家权力传承不明,为国家留下了巨大的权利真空,为秦朝的夭折埋下了祸根。胡垓继位,一切都听从宦官赵高,不理朝政,日日笙歌。而赵高却是十分阴险,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导致秦朝覆亡的罪魁祸首。“指鹿为马”,正是他善于弄权的很好体现。此等小人当道,秦朝能有好来?后来,赵高野心继续膨胀,于是杀害秦二世,立子婴,欲将秦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秦二世的荒淫无度,以及赵高一心只为弄权,残害忠良,所以朝政完全荒疏。一批骨梗老臣,忠烈之士,均为赵高迫害。以致于在狼烟四起之时国无栋梁。或许,这也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子婴继位后,立即除掉赵高,准备收拾二世和赵高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可这已经太晚了。由于始皇留下的苛政未能被很好地处理,以及赵高对人民的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六国贵族的企图复国,使得各地狼烟四起。其中以陈胜吴广起义最为著名。它极大地冲击了秦朝的稳定,也全面激化了当时广大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它无疑是秦朝灭亡的催化剂。随着刘邦项羽起义,秦朝最终为刘邦所灭,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秦帝国的兴亡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秦国能从一个边陲小国,在血雨腥风的春秋战国中脱颖而出,逐渐走向强大,并最终吞并天下,自有其过人之处。我认为,秦国历代君主,特别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君主,多为杰出的君主。比如,上面提到的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以及始皇帝,均为雄才大略的明君。并且,秦国每个时期,无论将相,均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司马错,白起,王翦,李斯等,均为一世之杰。有明君,也有名臣,这正是秦国逐渐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秦国法度严明,善罚分明,这与当时的山东六国形成鲜明对比。山东六国法制松散,善罚全凭君王心意,这使得六国人民逐渐流向秦国,他们为秦军的扩充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战争需要以及扩大农业生产来提供巨大的军粮开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秦帝国兴盛的内部原因。至于外部原因,我想应该是山东六国软弱。六国缺乏明君,即使偶有明君,比如魏文王,齐威王,韩昭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都是明君雄主、,但却是一代而止,所以这些国家的强盛只是过眼流星,昙花一现。而秦国,确实数代明君,偶有庸主,确实十分短命,未对国家带来造成阴影。而六国,比如魏惠王,才能平庸,魏国从霸主地位滑落下来正是在魏惠王时期。如此庸主,执政期却长达五十余年,给魏国带来许多严重恶果。正因为君主无能,所以许多人才不能为之所用。缺乏明君能臣的六国,如何能与秦国抗衡?对手的软弱,给秦国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机会来强大自己。我想,这也是秦国兴盛的原因吧。至于秦帝国的衰亡,我认为这与始皇有很大关系。首先,始皇不能分清战时与战后。在一统天下后,依旧采用严厉苛刻的律法来统治民众。再战时,人民为了国家富强,以谋求自身的安全,或许可以接受,但战后,经过了数百年年的战乱,人人都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好不容易盼来了和平,统治者却仍然用战时那套来统治人们,不满就开始了。其次,始皇没能交接好如此庞大的帝国权利,这上面已经提到。还有,始皇帝做了一件最不该做的事情,那就是“焚书坑儒”,要知道,打天下靠的是将军,而守天下,靠的却是文人。只有文人,才能真正地教化百姓,使得国家稳定。而始皇帝却没能看到这一点。他此举,彻底将秦朝与文人划了分界线。缺乏文人辅助的秦朝,其迅速衰亡可想而知。以上三点是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些次要的就不一一列出。除了始皇帝个人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赵高,赵高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赵高对秦朝最大的危害不是教坏皇帝,而是残害忠良。在赵高手上,秦朝的一大批杰出的栋梁被杀害,其中既有庙堂人物,也有战场名将。李斯,蒙恬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我觉得,这或许也是历史的命运。出身于乱世中的秦朝,经历了数百年战争的洗礼,已经不能适应没有战争的生活。历史赋予秦国的使命,就是结束战乱,使命完成后,他自然应该消亡。秦朝,是一个承接战争与和平的王朝,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也是他不可逃脱的命运。战争造就秦国,和平毁灭秦朝,我认为,这或许也是秦帝国迅速衰亡的一个原因吧。总之,秦帝国的衰亡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个人的,也有民族的,也有历史的。每当想到如此辉煌的帝国迅间即逝,我总是有一种伤感。读了《史记》后,看过了许多兴衰成败,我还是觉得秦帝国的兴亡最值得去探讨,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个人对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的深思与缅怀。

上图,上图,没题目没法答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206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