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如何运用中文专业的理论去指导语文教学

zhao_admin1年前 (2021-12-27)语文课件59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教材解读的水平与质量的检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此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比较匮乏,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体验有待于教师指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有待于教师的培养。
  主题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中,是让学生在注重母语学习同时,以教材“主题”为起点,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相结合,在学生读懂、读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路径,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达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论语十则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4035.html

标签: 论语课件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