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哪里有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zhao_admin1年前 (2021-12-31)数学课件4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套教案,共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2007至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一)简单的统计(一) 8课时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机动1课时(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整理复习 2课时左右(六)总复习 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二、全册教学要求。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全册教学要点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6.约分和通分。7.分数大小的比较。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2)学生实际操作。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 周玲 平均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①谁最高?身高多少?②谁最矮?身高多少?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4)看书回答问题:

你看看你那数学书是哪个出版社出的,然后到那个出版社的门市部,就有卖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442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