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岳麓版的,不要太详细了,简洁一些,帮个忙,谢谢。

zhao_admin1年前 (2022-01-02)历史课件42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精耕细作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4、生产组织方式:商周时期是在井田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并逐渐推广普及。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4、关于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社会安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是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3、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4、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小农经济比较劳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4、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1、青铜时代: ①时间从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个世纪;②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技艺精,展示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2、铁器时代:铁器在春秋战国大量开始,西汉普及;3、冶炼燃料: ①煤始于西汉,普及于北宋;②焦炭始于南宋,普及于明朝。二、纺织业1、我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开始于原始社会;2、汉代发明提花机,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被成为“丝国”;3、唐代发明缂丝技术,丝织业重心转移到南方;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元朝黄道婆全面改进生产技术,江苏的松江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三、陶瓷业1、陶器:彩陶、黑陶和白陶。 2、瓷器: ①东汉晚期发明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白瓷;③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四、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五、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知识点小结技术发明 出现的时间 普及的时间牛耕 春秋时期 汉朝中期钢 春秋时期 南北朝煤 汉朝 北宋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缂丝技术 唐朝 宋朝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金银货币 春秋战国 明朝纸币 北宋 元朝六、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2、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5、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6、宋朝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7、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众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二、古代商业特点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世界领先;②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玉米、甘薯、双季稻等高产作物与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步推广;③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扩大,技术进步;④商业:白银普遍使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一系列工商业市镇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形成大批区域性商帮。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雇佣剥削劳动为特征的私营手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工场。3、评价:①这是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②仅在局部地区和生产部门出现,而且长期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二、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2、表现:①政府重农:强调农本商末思想;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土地兼并;②战国商鞅变法抑商: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③汉代抑商:汉高祖和汉武帝采取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击私商; ④明清时期强化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行摊派,征收重税,限制外贸等。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长期停滞于自然经济状态,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三、海禁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统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并在军事上防范外来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争。2、评价: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第二,消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②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③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顽固性;;2、农民长期遭受沉重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3、明清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仅导致地主和商人将商业利润大量置房买地影响扩大再生产,而且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海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5、中国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等。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1、必要性: ①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②直接: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欧洲人渴望另辟新的商路。2、可能性: ①政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强化王权,积极扩张;②经济:《马可波罗游记》刺激欧洲人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③文化: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圆学说的创立;欧洲教会热衷对外于传播天主教;二、过程: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开辟出东线;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开辟出西线。四、历史影响:1、对世界: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2、对欧洲: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东岸;②西欧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等新的商业组织、证券支票等新的财金信用方式产生;③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4、对亚非美洲:给非洲和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亚洲遭受侵略的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客观上刺激了经济发展。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二、荷兰殖民史实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2、殖民特点:①海外转运贸易发达:17世纪上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②与贸易相关的行业发达:造船航运业发达;出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大型商业股份公司;银行信贷业发达;③参与殖民战争、贩卖黑奴等活动;④缺乏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基础,霸权昙花一现。三、英国殖民史实1、殖民特点:①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盗行为,被称为“海盗国家”;②海军力量强大,在殖民战争不断胜利;③黑奴贸易罪恶累累;④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殖民掠夺。2、殖民地位:18世纪下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三、殖民活动的影响1、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开拓了市场。2、由于该时期西欧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血腥残暴的殖民手段给亚非拉殖民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3、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客观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⑴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⑵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性;⑶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国内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⑷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⑸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2、技术发明:⑴棉纺业:以珍妮纺纱机、水利织布机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技术革新;⑵动力:1784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⑶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⑷其他:蒸汽动力迅速应用到纺织、采矿、冶金等部门。3、新能源和新兴工业部门:煤开始广泛使用;纺织和铁路业成为领先部门。4、扩展: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后,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州广泛开展起来。5、影响:⑴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工场,英国等先后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经济组织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权与所有权一体;⑵政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阵营形成;⑶文化: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教育和科技发展;⑷社会:工厂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⑸世界:西方列强掀起殖民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⑹局限:环境污染、殖民扩张、人情冷漠、住房紧张等。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发明创造:⑴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⑵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3年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7年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⑷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2、特点:⑴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第一次主要生产经验);⑵美国、德国等多个先进国家齐头并进(第一次只有英国一个中心);⑶俄日等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⑷以重工业部门为主(第一次以轻工业为主)。3、新能源和部门:⑴电和石油被广泛开发应用;⑵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4、影响:⑴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⑵垄断组织形成:第一,垄断组织有四大特点:其一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超大型企业、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控制着一个和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其二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其三是垄断主义思潮逐渐取代自由主义原则;其四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二,垄断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三,评价与认识:垄断组织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是现代经济模式定型成熟的表现。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⑴开始:新航路开辟;⑵初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⑶最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形成方式与条件:⑴国际贸易发展:⑵资本输出⑶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⑷武力逼迫。3、评价与认识:⑴积极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是历史的进步;⑵消极影响:世界市场中欧美列强占据主导地位,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附庸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合理;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原因及表现:①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小农经济的解体。② “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③ “闭关锁国”的变化: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认识:①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是在工业文明的外部冲击之下开始解体的;②解体过程很不平衡,仅出现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③是中国殖民化的开始;④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步1、原因: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洋务运动。2、内容:①军用工业:口号是“自强”;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民用工业:口号是“求富”;代表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结果:甲午战败,自强求富目的没有实现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①条件:受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瓦解;②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①原因:《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竞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②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个实业救国的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19年八年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成就最大,但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化学等重工业也有发展。原因有三:①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仅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提倡国货的政策,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创业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根本障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2、外国资本主义是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西方列强通过限制机器出口阻止民族工业发展;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控制海关等手段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民族工业;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垄断中国市场。3、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束缚:甲午战前民族资本始终没获得清政府认可;各级反动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外债、滥发纸币等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官僚资本阻碍:利用政治特权垄断市场,还通过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工业。5、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沿海和通商口岸,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3、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服饰的变化1、基本情况: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2、变化的原因: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三、报刊与电影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 ;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四、礼仪的革新1、礼仪出现从等级森严到平等自由文明的变化:见面礼从跪拜、作揖到鞠躬、握手;称谓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君;原因是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2、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新式婚礼;3、葬礼:从厚葬到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历史这东西真心没有少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498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