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铅笔有多长教案设计

zhao_admin1年前 (2022-01-05)数学课件46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 作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直尺 铅笔、教师在每位同学抽屉里事先藏好一支10厘米长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 全班一起说歌谣:边说边要用手比,米、米,这么长约是1米,厘米、厘米,这么长约是1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二、 谜语激趣导课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三、 创设问题情境 1、估一估。 我们先来估计一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铅笔有多长?(赶紧把你们抽屉里的铅笔朋友找出来),估一估。 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 2、量一量 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揭示分米 师: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板书: 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找一找 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看。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 (2)量一量。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 3、 分米和米的关系 出示米尺:你能在这把米尺上找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分米吗?这条尺子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这条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 4、 感知几分米 从0到20的长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2分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分米? 生:文具盒、20厘米长的尺子、脚。 5、 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活动二:认识毫米 1、 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自己的铅笔吧。(不是整厘米数) 2、 认一认。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仔细观察尺子,有新的发现吗?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师: 细心数一数,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大家都看到了吗?其他1厘米的中间有长刻度线吗? 生:有,我还发现长刻度线的前面是5个小格,后面也是5个小格。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义!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个发现来更快地读出长度? 3、 感知1毫米的长度。 (1)(生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量一量。 师:生活中购物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 (2)师示范: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地捏住硬币,另一只手慢慢抽出,看一看留在两个手指中间的1毫米有多长?你 有 什 么感觉? 师:1毫米比较短,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段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 4、 估一估 观察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 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 查 是否准确。 五、整理 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并说一说为什么? 六、练习(小朋友们学得真快,现在让老师也来考考你们)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一张购物卡厚约1( ) 小亮高1( )多一点 一枝铅笔长约10( ),也可以说是1( )。 2.简单的换算。 7m = ( )dm 3dm = ( )cm 500cm =( )m 40mm = ( )cm 七、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附板书: 铅笔有多长 分米dm 毫米mm 1米 = 100厘米 1m =100cm 1米=10分米 1m =10 dm 1分米=10厘米 1 dm = 10 cm 1厘米=10毫米 1 cm =10 m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554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