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教案(许茵芝)

zhao_admin1年前 (2022-01-15)科学课件53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执教者:许茵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意义,以及物质世界中能量守衡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通常经历的两个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溶解过程的两个过程。 难点:实验探究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课题引入: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包含了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运动形式多样 思考:能量存在哪些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伸出双手摩擦 伸出双手摩擦 亲身体验能量的变化 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提问:自然界中的三态是什么?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何关系。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 培养学生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当堂检测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三态变化存在能量的变化,那溶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回忆什么是溶液 溶液如何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说出溶液定义 做实验观察 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解释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原因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 提问:是不是每个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都有能量的转化呢? 观察现象 做学生实验,用数字测温仪测出氯化钠等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溶解过程中的两个过程: 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并对其逐一解释 当堂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此节内容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一学期第四章的知识,运用一课时要使学生理解能量守衡和转化的规律和溶解时通常经历的两个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量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融会贯通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我运用了建构——互动式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在初中学过且与新课内容联系极为密切的能量转化为起点,既激活原有知识,又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同化新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做准备。通过设置预习作业、课堂讨论等环节唤起学生学习心向,进入新课。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我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并穿插了和教学有关的Flash课件。这样不但在教学过程中会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手段,更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与实验探究,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防止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练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改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学习目标。在最后的小结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明确重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反思] 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也已经实践了一年多了,教学上也日趋成熟。本堂课主要内容是掌握物质溶解过程中的两个过程,并通过教师实验、学生实验进行探究。在课堂设计中,我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把知识点讲透讲细,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探索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每堂课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我贯彻课堂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多做,使学生有更好的自觉性学习习惯。由于本节课有较多的实验,而实验器具有限,不能做到每人一套器材,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没有很好的锻炼起来,这是以后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我要善于总结,不断进步,争取在教学上早日出成果,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 [点评] 该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首先通过摩擦双手产生能量引入课题,马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恰当,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材处理恰当合理。该教师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再让学生想想、问问、做做,通过学生实验,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在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学生自悟与发现。再通过讲练结合,使教学信息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该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当好。多媒体的运用把溶解过程中微观过程清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如能再充分联系生活、进行交流、讨论时间长一点,最后再能有一道思考性的题目,效果将更好。(化学教研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4714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