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zhao_admin1年前 (2022-02-17)历史课件45

首先说说这个命题,还是有点瑕疵的。

太史不过说了句“五百年而霸王出”,你就以为秦国用了五百年时间来统一天下?

其实,咱也不能从它建国时候开始算起吧。那会儿,秦襄公可只想老老实实做个诸侯,周平王刚东迁洛阳,就凭秦国那点队伍焉敢造反?

因此,如果从秦献公动了心思开始算起,秦国统一天下大概耗时150年左右吧。即便如此,刘邦所花费的那7年时间,也不过它的零头。

那么,刘邦真得有如此厉害吗?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哈。

秦国在挖树,刘邦在割韭菜两者的难度是什么样的差距呢?打个比方吧,如果说秦国在挖树,那么刘邦相当于割韭菜。

一、秦国的对手:800年历史的战国六雄

回到秦献公那时,当时魏国风头正劲,率先完成了李悝的变法和建立了一支横扫千军的魏武卒。秦献公,这个流浪公子两手空空地回到满目疮痍的国内,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再无天堑可依的秦国已然岌岌可危。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秦献公迁都到前线栎阳,向国人显示要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凭借着自己多年在魏国偷师的那点东西,欲重振秦国的昔日雄风。

其他六国,南楚北燕东齐皆是建国700多年的资深大国,就是中间的赵韩魏,虽然新成立不久,可他们本来就是春秋最牛霸主晋国分裂而来,实力个个不容小觑。

话说平王东迁之后,不久东周列国便开始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能存活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必然都有几把刷子。那时的秦国想要动那些根基700多年的大国,犹如蚍蜉撼树。

二、刘邦的对手:项羽和立足未稳的17路诸侯

反观秦朝末年,那时的朝政落入宦官赵高手中,滥杀无辜,构陷忠良,可谓是大厦将倾。那时的秦朝如同烂了根的大树,大伙儿联合起来,历时3年多便将其推倒。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诸侯各归其国。那时,综合战斗力排行老二的刘邦刚回到汉中,便听取韩信的东略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秒杀众多诸侯。

实力最强大的项羽位于东方,且困于齐国战场。

其中实力稍强的章邯根本没时间给汉中百姓修生养息,刘邦便带着汉军精锐杀过来了。

项羽分封诸侯时,重武将而弃旧主,因此,许多诸侯正忙于处理家事,赵国、齐国家中打成一片,即便懂得唇亡齿寒,当时也无法顾及。

家里还算太平的诸侯,却因根基太浅,实力完全无法与刘邦抗衡。

刘邦虽被封在偏僻之地,却误打误撞得了巴蜀之地的粮仓,解决了粮草的后顾之忧。

刘邦拥有史上最强智囊团张良、陈平等人,军事天团韩信、彭越、黥布等人,最终能反败为胜,联合拔掉了项羽这棵刚愎自用的大韭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国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帝国,并非一撮而就,是几代明君和贤相的宵衣旰食换来的。因此,如果说秦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刘邦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秦朝便是那个巨人。

刘邦入关中之后,萧何便赶到相府、御史府等秦朝政府要地,取其律令、图书,掌握天下的山川险要以及郡县户口。

就当时而言,这些东西可是秦朝的绝密资料,给刘邦之后夺取江山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韩信能轻易打过黄河,穿越太行山,想必有一半是地图的功劳。那些被曝光了家中关隘险要地形的诸侯,在韩信面前,就如同在裸奔,哪有不败之理。

萧何有了详细的郡县户口资料,可以从容为刘邦招兵买马,使得刘邦从无后顾之忧。

萧何将秦朝的军功赏罚制度推行到汉军之中,鼓舞了汉军的斗志,提高了凝聚力。

萧何采用商鞅的农战制度,使得汉军无粮草供应之忧。

纵横家一、战国中期是纵横家的天下

纵横家大概兴起于战国中期,苏秦、张仪等人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搅动了战国的池水。

而这些纵横家并非只效力于一个主子,如同商鞅所言,他们唯利是图,谁出的价格高便帮助谁。打个比方,秦国多次攻打中原,却又被其他几国联合将其击退,这些都得归功于那些穿梭于各国的纵横家。

正因为如此,战国七雄虽然纷争不断,却又能共处数百年,谁也没有办法将其他各国吃掉。

直到战国末期,纵横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秦国才摧毁了困扰他上百年的合纵抗秦之盟。

二、楚汉时期:纵横家已失去市场

反观楚汉相争时期,再也没有苏秦、苏代这样的纵横家可以凭一己之力联合诸侯,对抗楚、汉。

唯一有点纵横家意思的是蒯通,他是韩信帐下的谋士,曾劝说韩信接受项羽的三分天下之计,却被韩信谢绝了。我想,如果是当时的三苏或者是张仪在世,兴许韩信能回心转意吧。

结语同样是统一天下,为何秦国用了150多年,而刘邦仅用短短的7年时间?

两国所面对的对手不同:秦国的对手是历史800年之久的老牌六雄,而刘邦的对手是立足未稳的17路诸侯和刚愎自用的项羽;

秦国是摸石头过河的开路先锋,而刘邦是借用秦国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呼风唤雨的纵横家使得战国时期没有哪家诸侯可以一家独大,当他们离场之后,秦朝迎来了统一,刘邦亦是如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5092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