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大班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园内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zhao_admin1年前 (2022-03-13)科学课件76

课后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活动课还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首先,在激疑环节,充气宝宝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很愿意介入,都想方法让它鼓起来。通过挤呀,吹呀,反复几次,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又通过实际操作---逮空气,让幼儿体验玩得快乐。后面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了空气无处不在,在人的肚子里,动物的肚子里,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重要性,这里不足的是让幼儿亲身捂住鼻子感受空气的重要就更好了。接着,我把空气的探究延长到水里,让幼儿亲眼看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砖头放在水槽会有冒泡现象,也是有空气的存在,更加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最后让幼儿总结:空气在哪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看不见,但就在咱们的身边,咱们都离不开它。 《空气在哪里》原来是一节很抽象的活动,幼儿对空气根本没有概念。怎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它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只有让幼儿亲身感受、操作、观察、料想、得出结论,幼儿才会真正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咱们都离不开它。所以,这节活动是幼儿喜爱探索的,给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适合于大班幼儿。

我的初三物理学不好,谁能教教我摩擦力的有关内容?

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波珠子、塑料筷子,木筷子、烧杯、啤酒瓶、洗衣粉、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
、测力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1:把波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先用塑料筷子尝试把波珠子夹起,再用木筷子夹波珠子。


   学生实验2: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拿着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动摩擦力


从学生实验中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作用点和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感觉摩擦力,然后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


学生实验4:在玻璃板上铺上毛巾测力计拉木块使它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然后把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在木块上加上钩码,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试分析数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讲解: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有公式:F=μN。μ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2.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1:推讲台而讲台不动,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从实验1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


演示实验2: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学生分组实验1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学生设计表格,并且做好记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5401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