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代没有普通话和拼音,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把握好诗词的平仄、韵律的?

zhao_admin1年前 (2022-03-21)语文课件43

前面回答的好像只回答了一半,这里问的还有古人怎么把握平仄规律的,而不是只问用什么话去把握的。除了古代语言的平上去入四调之外,写诗词的平仄是有规律方式的。其实,这种方式我们如今也经常用,就是平常中多用到的成语。

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除却有一些字古代的平仄跟现代不同之外,(比如“竹”,“国”等)大多数成语都有这种规律,那就是第二个字跟第四个字平仄是相反的。比如“天南地北”、“百听不厌”、“玉树临风”等等,每逢双数字,平仄就会变化,写诗词也是如此。

这条规律来自于音乐旋律变化的原理,使我们吟诵诗词的时候,可以抑扬顿挫,产生美感。不信你可以全用平或者仄写几句试试。我们读诗词的时候,重心都在偶数字上,所以在诗当中是两个字、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你可以引用一首诗试试。

因为这个节奏的关系,所以格律诗中,七言的格式就是上4下3,五言诗就是上2下3。意思就是“上”部每两字为一个节奏,“下”部则是2加1,或者1加2,又或者1+1+1。我这么说你可能不明白,我举个例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上句“寒雨”、“连江”就是2+2,“夜入吴”就是“1+1+1”;下句“平明”,“送客”是2+2,“楚山”,“孤”是2+1,统称上4下3,五言就是去掉前两个字,所以就是上2下3。

如果颠倒了会怎样呢?随便写个反面例子,“新文化有新风貌”,按照我们格律的原理,是“新文”、“化有”、“新风貌”,2+2+3,这样念起来有旋律的美感,但是意义跟节奏不统一,他的节奏是“新文化”、“有”、“新风貌”,这样重心就落在第三个字,成了上3下4,读起来就没有诗的美感,好像念一个句子。你也可以尝试其他的,举一反三。

大致上就是如此,我以前写了一篇“这样学诗词格律就不觉得难”,有兴趣你可以看一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5475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