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琵琶行双线结构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19)科学课件37

《琵琶行》是四线结构。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其结构为四线复合结构,很好地体现了浓浓的感伤情调。

第一条线是“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一句写白居易与友人举起别离酒想喝却没有音乐相伴消解忧愁,从反面落笔,极言分别的伤感,也暗示了琵琶曲将主客的渴盼中出现。

诗人白居易对琵琶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进行了十分准确而细细腻的描绘。为何如此深谙音乐,在诗的第四节有交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却被迫远离音乐。

第二条线是“情”。

全诗在第一二三诗节中有如下三句形成“情”的主调,拉开“情”的序幕,在这条线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白居易之情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

第三条线是“事”。

“事”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这中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白居易遭遇的片断,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两个素不相识的“天涯沦落人”,在秋夜的浔阳江边相遇、相诉、相惜,共同演绎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琵琶行》。

第四条线是“景”。

全诗以江月的景为主要线索。

首先是: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自己的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反衬出有声的琵琶的“铮铮然”而起。

当演奏结束时,则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曲终而声未绝,诗人白居易与朋友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

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又有下面一写景句: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对江月之景的照应,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诗人在写寂寞心境时,又写到了“江月”:春江花朝秋月夜。诗人以江月为景,表现内心的孤寒。

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与情境。

以上四条线并非完全并进,有映衬、照应、类比、渲染、伴奏,有发展有交汇,一方面细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细化了诗歌的意境,一方面很好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主题,增进了全诗的感伤氛围,加强了诗歌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194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