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宋朝有哪些科学技术上的发展?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1)历史课件38

为什么会觉得宋朝是积贫积弱呢?可能是因为宋朝屡遭外族的侵扰,却没有强大的实力与之相抗衡,所以使人们觉得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国策问题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由于宋朝建国之处,采取了以文治国的策略,所以整个宋朝都是重文抑武,这导致了在军事方面要相对落后,其战斗力也非常的低下,所以在外部势力入侵的时候,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无法抵抗外敌,这才有了割地赔款的现象发生。

宋朝的经济实力

但是宋朝在经济实力上是非常富有的,以文治国的政策出现后,宋王朝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经济建设上,当时宋朝国力昌盛经济繁荣社会也非常稳定,老百姓也安居乐业。宋朝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鼎峰,并且还超过了先前的大唐王朝,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当时少有的特大型城市。用现在的话说,宋朝的GDP 占全世界的八分之一。

科技发展方面

宋朝时期科技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这些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都是宋朝时期的产物。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此时的宋朝已经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所以说大宋王朝才显得特别富有和发达,如果说大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可能是有点过了。

结语

正是因为它富有发达,才会引起了其他部落的垂涎,然而这么发达的一个国家,只因为没有注重国防的建设,军队战斗力落后,所以宋朝虽富但不强,通俗点讲宋朝就是个“虚胖子”。久而久之只能任人宰割了。

都别抢,我来答。

一提起宋朝,很多人都不得不赞叹它的富有,它的繁华,它浓厚的文化气息,勾栏瓦舍,戏台商铺,诗词杂剧,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确实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宋朝如此繁荣,社会生活如此丰富,文化气息如此浓烈。

宋代文人地位高,这也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客神往宋朝的一个原因,也就不难怪法国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在对中国历史的长久研究中认为宋朝是令西方最心驰神往的一个朝代。

宋代名人辈出,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朱熹、李清照、辛弃疾、岳飞……简直不胜枚举,他们有擅长舞文龙墨的文学家,也有精于军事的军事家,更有哲学家。

不过,提到宋朝,大家又会为它不争气的政治风气顿足捶胸,“靖康之变”更成为一道永远的伤痛,但正因如此,也显现出宋朝确实存在着积贫积弱的一面。不可否认,宋朝确实很富有,但是它的财政压力很大,它的军事体系也很庞大,但是制度上却存在缺陷,这就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外强中干现象。

积贫积弱的根源(1)三冗危机

这里的“三冗”可不是指医学上的三亢,而是指宋朝时期的冗兵、冗员、冗费这三种过度累赘和臃肿的现象。

冗兵:

宋代的军事体系其实并不薄弱,它的兵种分为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宋史·兵史志向》其中禁军是中央军,直接属于朝廷管理和调动,宋朝初期禁军总数在20万左右,到了宋太宗时禁军的人数攀升到35万左右,而到了宋仁宗时期,禁军人数竟然高达80万。

因此这也就有了施耐庵在编撰《水浒传》时出现了所谓的80万禁军教头一职,充分说明宋朝军队体系的庞大,如果再加上地方军,说宋朝拥有百万军队真的是毫不夸张。

这一数据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能够得到验证:

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所以,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如何不对宋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形成宋朝的“冗兵”现象,王安石上台后实施变法,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裁军,精编军队,这就有了大名鼎鼎的“保甲法”和“裁兵法”。

另外宋代军队采取著名的“更戍法”,让这个禁军和地方军不断的进行轮换,但是将领却不随之调动,这就形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现象,虽然说很好的避免了武将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军队的嫌疑。

但是却造成军队的凝聚力不高,可能到了打仗时士兵都不知道统帅是谁,而且将领和下属武将之间也会因为各种磨合导致军队的调度产生问题。所以,宋朝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是凝聚力很差,兵多而不精,这就是“积弱”。

冗员:

宋朝士大夫阶层地位高,这是举世公认的。赵匡胤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建立了宋朝,所以他必须笼络原来的那些后周官员,以便寻求他们的支持,即所谓“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除了逢年过节就给这些大臣送礼送钱,宋朝还从制度上来体现对士大夫阶级的关照,这就是宋朝特殊的“设官分职、分割事权”的行政改革。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后把军事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还不够,他为了架空士大夫阶层的权力,也是煞费苦心。通过一系列对行政制度的调整,最终达成了“官不居其职,居官而无权”的述求,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什么意思呢?

宋朝真正掌握有实权的变成了“差遣”,一种临时性质的岗位,譬如在官职前面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的都属于掌握实权的人,譬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

那么这就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

譬如说三省是指“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其长官原本是门下侍中,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判门下省事”,六部同样如此,其名义上的长官是尚书令,但是真正掌握权力却是“判户部事”、“判礼部事”。

而像大学士、殿学士,诸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些都变成虚衔,虽然说是虚衔,但是该给的俸禄那一分都不能,这就是被皇帝许可的吃空饷。

所以《宋史·职官志》就形容说: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尽管官员体系已经如此庞大,但是宋朝皇帝还是大开绿灯,让这些高官们的后代进入朝廷任职,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走后门,这就是所谓的“恩荫制”。后人如此形容说“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未离襁褓,已列簪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

也就是说这些官二代还是婴儿的时候,朝廷就已经给他们预设了工作岗位,除了恩荫这些官员的直系子女,他们还可以推荐自己的门客或族人进入朝廷,而恩荫的人数高级官员一次可以上报高达二十人左右,中级官员也可以恩荫五六人。

此外人家还拥有“推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的教育特权,遇到皇帝诞辰或者是重大活动的时候,皇帝也会亲自恩荫这些官员们的后代成为官员,这就叫格外开恩。

所以如此庞大的官员体系,每年的俸禄支出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如何不造成宋代财政的巨大压力?这就是所谓的“冗费”了,即因过于臃肿和庞大的军队以及官员体系,造成了宋朝财政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而这些开支最终还是要转嫁到下层劳动者身上。

因此,虽然表面上看宋朝确实很富有,但是开销无度,庞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就像一个填不满的黑洞把宋朝的钱统统都吸收殆尽,这就是“积贫”现象。

两者一总和,就造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现象,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唯才是用制度,这也让他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官员们强烈反对,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宋朝这种深层次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上面我谈了“积贫积弱”的根源,下面我再谈第二个问题,宋代的科学取得了哪些进步?我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一说。

天文学宋朝在天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和表现就是苏颂和韩公廉共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这个高约13米,宽约7米的木质结构一共分为三层,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水动力机;

中层是间密室,放置浑象,每个昼夜自转一周,以便与天体运动契合;上层是个板屋,中放浑仪,用来观测星宿的出没和天体的运转情况。

作为宋代杰出的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这对搭档还创造出了从浑仪内部观测天体的设备假天仪,这个创造也被喻为是近代天文馆假天象的雏形。而应用于下层的齿轮转运的机械原理,又被视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先驱。而整个仪器最重要的动力装置“擒纵器”更是集工艺于大成,因此被评价说“其制造之精,远处前古(《畴人传·苏颂》)”

通过假天仪器,苏颂又得以绘制出不同天体演变情况的星图。尽管他们制作的这个假天仪相当简陋,但实用性非常强,它不过用竹木制成,行状如同球状竹笼,外面糊上白纸,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纸上开孔。人进入球内观察,外面的光从孔中射入,就会呈现出大小不同的亮点,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

借助假天仪这一简陋但是十分实用的仪器,苏颂得以绘制出14副星图,其绘制的星数最多达到了1464颗,远比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观测到的1022颗要多,这也让欧洲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萨顿等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火器发展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宋朝取得较为长足的进步,火药除了被应用于民间的烟花和爆竹外,还被改良应用于军事之中。

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造船务匠项绾等献海战船式,各赐缗钱——《宋史·兵志》一方面是对火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是宋朝在北方不断面临着战争,因此促进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因此在宋理宗开庆年间还出现一种叫做“突火枪”的兵器,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火药子弹的步枪。

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兵志》可以说正是由于宋代时期对火药应用的推广,这才为后来元明两代的火器发展打好了基础,到了明朝时出现专门应用火器的武装部队“神机营”,出现了如火铳、鸟铳等武器。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我国便开始由冷兵器向热武器过渡的历史,不过由于我国古代统治者对于这一强大武器的认识不够,没有大面积的生产和装备,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武器。

综上所述,可见宋朝虽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但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上还是取得了历朝历代都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可是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宋朝却因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风气问题,被人冠以“弱宋”的名号。

其实宋朝真的不弱,要军队有军队,要武器有武器,要钱有钱,如果要非要说宋朝缺什么,大概就是缺了一点汉朝时期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所以一提起宋朝,感觉它不是在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

但其实对宋朝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它真的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就像一颗蒙尘的珍珠一样镶嵌在我国历史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253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