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课件

访客2年前 (2021-04-22)语文课件9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 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28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语文课件ppt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片(语文课件ppt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片大全)

语文课件ppt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片(语文课件ppt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片大全)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音乐有什么歌曲?一共有11课,第一课的歌曲是拉起手,第二课的歌曲是聋的传人,第三课的歌曲是黄河船夫曲,还有黄水谣,保卫黄河第四课的歌曲是,溜冰圆舞曲,还有马刀舞曲。鹅第五课的歌曲是,七色光之歌和八只小鹅。第六课的歌曲是卖布谣...

一篇议论文及论证思路?

一篇议论文及论证思路?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 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其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让读者接受作者的见解、 主张。 知识点复习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 论据 、 论证 。事实论据 和 道理论据 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2、 3...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 草原一、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襟飘带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2.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

写景的现代诗歌?

写景的现代诗歌?

写景的现代诗歌古风 黄山云海 鸡鸣何迟迟? 屋暗雾锁日。 或攀人为峰, 孤棹冲浪驶。 黄山自古就有云海之称,云海也是黄山的一大奇观,去黄山的朋友一定要观赏云海美景。 七绝 重庆武隆区仙女山仙人坑苗寨观感 仙女槎帆苗寨渡, 谁知月老暗绳牵。...

高一作文指导课件 怎样写一件触动心弦的事。急求。

高一作文指导课件 怎样写一件触动心弦的事。急求。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