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兼葭》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2)语文课件57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了声音回环的美。

从《诗经》开始就己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且开始积极运用,但那时用韵比较自由,也没有系统研究,也就是认为这样比较好听。

经过后世不断总结、归纳,到了唐朝,诗歌在音韵的运用更臻完善,用韵上更加严格,每句的平仄上也都有严格规定,并且由官方公布了《唐韵》(隋朝《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为诗歌用韵的标准。后朝后代都有官方标准,宋朝的《广韵》,元代《平水韵》,清代的《佩文韵府》。近、当代,我们作古典诗词时,一般仍沿用《平水韵》。

《诗经•秦风•蒹葭》大约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语言音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感到美妙和谐,不仅有声韵上的回环之美,并且有近体诗平仄严谨的声调抑扬顿挫之美,下面我们用《平水韵》的标准,以第一章为例先分析它的平仄排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句四个字都是平声外,其他基本是仄仄平平或仄平平平的形式很规律地排列。第二,三章除个别字有变动外,基本也如第一章的结构,读起来很有音乐感,如怨如慕,充满了淡淡的惆怅和忧伤。

再看看用韵方面,第一章霜、方、长、央四个字,押“阳韵”;第二章唏、跻、坻三个字,第三章已、涘、沚三个字基本可以归到“齐韵”和“支韵”里。全三章基本符合近、现代人用韵标准。

此外诗的每一章的前七句都是四言,最后一句是五言,形式上是长短句,类似于后代的词;并且每章一韵,也就是常说的转韵,这也很一类似音乐上乐章之间的转调。也就是说在形式上和音韵上都象是乐章转调的过渡处理,使整首诗更富于音乐感。我们知道“风”就是那时候的民歌,是可以唱的,虽然我们现在不知怎么唱,但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它的音乐美的。

之所以用近代《平水韵》的标准对《蒹葭》这首诗歌作分析,可能更能比较直观地感受这首诗的音韵之美,感受这穿越千年的魅力!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情景层层叠加递升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的第一章前半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和在水一方的佳人。或者是代指的心中的理想与向往的美好事物。(下面统一用佳人)。后半部分述说了为了寻找心中的佳人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同时展示了迫切的心情。

为了强调诗人那种追求佳人的迫切心情,诗的二、三章开始了咏唱般一唱三叹的特点。在变化了几个字的情况下反复吟诵,达到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音律感至高境界。增强了韵律的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具有节节上升动态。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用环境变化来烘托诗人心境。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未干而后消失的变化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面对茫茫秋水,心中的焦急和惆怅跃然而出。

由“方”、“湄”、“涘”三字的变换,也是佳人方位的变幻,把不知道佳人到底在哪里的焦虑也层层提升。另外“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上描述了寻找的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诗人用高超的技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画卷。达到了近乎视频般的连续画面感。让我们陶醉在诗人描绘的画卷里。

冒昧的说了许多,供方家一笑。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阅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288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