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2)语文课件44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苏轼是以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景观,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而引发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理念。

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做为朝廷重臣的苏轼,在元丰二(公元1079)年,以讽刺变法新政,诽谤朝廷之罪(史称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历尽周折,于元丰七年,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在去汝州途经庐山时,与友人参寥同登庐山,时值春末夏初,苏轼见识了庐山一时云蒸霞蔚,千山披绸,万峰隐退;一时艳阳高照,千山绘碧,万峰凝翠的壮观景象,感悟到其与人生境遇何其相似的哲学理念。

元丰七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以在庐山的感受作了十余首诗作,唯独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他看透世事沧桑、识尽官场险恶、悟彻人生真谛的奥秘。

苏轼的《题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脉相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主观理念上的弊端;一个表现了一个政治家不畏一切,高瞻远瞩的英雄气概。乌台诗案,岂不是主观上的误断和摘章断句的构陷,一贬再贬,岂不像这缠绵悱恻的烟雾,使人陷入政治的漩涡无力自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297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