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人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词,现在却没有太多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因为文言文的没落吗?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4)语文课件60

我来试试回答,不当之处请体谅。

中国古诗千年流传,至今仍让我们欣赏赞叹。但是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中国现代人与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大不一样,而且文化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古代诗人处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所学文化,都是之乎者也的文章多,做诗讲平仄押韵为好。当然留下了许多好诗。

但现代人多用现代语言做事,谁能常在学习和工作中,还有在生活中天天之乎者也的呀?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虽然常见有现代诗文之人仿古写古诗,但都差真正的意境和古诗味道。

但不能说现代人写诗就不能留传千古的好诗。因为谁也不知几百年后,现代诗人的诗哪些会留传。但徐志摩的诗,近百年来,仍让人知道,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也在万千当代人会记下。记得俄罗斯有,一首《短》的小诗更让人感动入心。还有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诗文当更可久远的留传下去,也是好诗歌的。

时间问题,或许一百年后,你写的某一首小诗能编入教科书。

分析一下杜牧的咏史怀古诗。谢谢!

杜牧的咏史诗,立意高远,气魄宏大而又情致深浓,风格豪放。首先,他在咏史诗中表现了卓绝过人的史识。咏史诗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吟咏,对其作出新的评价与判断。当然,这种评价与判断是诗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显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声有色感人至深的诗篇,而不是《东来博议》式的史论。 杜牧的咏史诗,不但有精彩的议论,而且不缺乏神韵,是其咏史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杜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由于刘盈柔弱,致使吕氏专权,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这首诗,表现了杜牧超卓的史识。这是因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体现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人在对史事的咏叹中又带上了极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咏史诗警拔凝练,并有深厚的韵味,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其次,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此表现怀才不遇的这类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批判与抗争。如《感怀诗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游》等。试看他的《朱坡绝句三首》之一:“故国池塘倚御柳,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辞赋恨流落,祗向长沙住岁余。”他在慨叹自己虽有贾谊之才,但遭遇连贾谊都不如,一生坎坷,故发之为诗,流露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次,展现兴亡之感,怀古伤今,抒发盛世难再的惋惜和对时势的忧虑。杜牧,独特的个性与社会的更加腐败、国家的更加衰亡决定他的感伤之气更浓,如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这前四句,诗人带着看似戏谑,实则悲愤的心情沉思着这一古老的历史,然后又转为一种沧桑之感:“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最后两句:“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景象,既然是神圣一统,而非衰亡的楚国的那种情形,为何又要用给人以一种没落感的夕阳来作为衬托呢?   再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前两句说得好象很轻松,很放达,但后两句,特别是“江海去”、“望昭陵”这两个意象,却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诗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渴望唐太宗的时候,他在憧憬地回忆那个天下清一、道不拾遗的仁政时代。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他只是怅然地眺望着那个前代英主永远安息的地方,什么也不想说。杜牧抒写兴亡之感的还有《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这一类诗大量存在。因而,读他的咏史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跳动的脉搏,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唐代现实的那种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第四,强烈的现实性。大多笔锋犀利,语含讥讽,对最高统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讽刺。《台城曲二首》其一云:“整整复斜斜,隋堤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第三句将敌军兵临城下,皇帝仍然淫乐的场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奇绝痛绝,嘲讽弥切。再看最为有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第五,注重意境创造和情感抒发,将深刻的思想与悠长的情韵融合在一起。立意高深,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韵深长。《题桃花夫人庙》也是画面对比鲜明的绝妙诗篇:“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竞息亡源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以绿珠的刚烈殉情反衬息夫人的忍辱求活苟且偷生。后面两句谴责之论就在人面桃花默默无言这种意境中展开,让人丝毫不觉粗率浅露,相反让人感到诗的意境更深一层。在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表现了他对息夫人的鄙弃与斥责,虽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而诗人的感情十分强烈。赵翼评此诗说:“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露讥诮,尤得风人之旨耳!”总之,展示鲜明对比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其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广义上的咏史诗从表现形式上说主要分为怀古和题咏古迹两种类型。它(特别是怀古的)不同于纯咏史,主要在于它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狭义咏史注重于史实本身的详述和议论,而怀古则侧重于从史实引起的联想、感慨,并且对古迹所在的现实氛围有所描写。正因为杜牧把抒情、写景的艺术手法融进咏史诗中,使感性形象饱含浓郁的感情,形成带有理性意韵、韵致流动的意象,由这些意象交织而成的整体是一种情绪型的意境,渗透了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深沉思索,而不纯粹是对自然界的模拟、描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怀古与狭义咏史的界限消融在统一的艺术特征里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诗人赞颂的不是周瑜的足智多谋,却在惋惜曹操的失败,这与作者身处晚唐有关。晚唐时国内动乱不安,边疆也狼烟四起,唐帝国面临分崩离析。回首三国时期的动乱,当时北方有雄主曹操,完全有能力统一中国,而杜牧的《赤壁》就透露了一种思想:希望有人能平定战乱。可是这样的人在晚唐没有出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句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复兴国家的愿望和对叛乱分子的不屑,他认为叛乱分子之所以猖獗是因为政府管理失误,而那些危险分子恰恰钻了政策的空子才闹起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国家的平乱还是有期望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370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