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秦并天下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统一战争,为何都是由北向南的?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5)历史课件38

这个问题之前有过类似回答,窃有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①纵观历史长河,历朝历代建立南方的王朝或政权基本都是利用长江天险或者山势阻隔,从而达到割据一方的目的,不如北方地形短时期实现区域统一。但是,也有例外就是明朝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势力后,实现南方区域的统一;这在其他时期,南方王朝或政权很难达到的,而北方王朝很容易实现北方区域的统一。

②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都很短命,政权更替频繁,基本是经常墙头变幻大王旗,这样就注定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致使缺少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导致对被扩张非常困难。纵使有北上封狼居胥的雄心,也落得个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结局。

③每逢乱世,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大量移民开发南方;基本每次战乱,南方都能迎来一次移民大开发。所以,南方相对全国形势而言,经济更加富庶,民众更加渴望安定,统治者也多沉迷于享乐,进取心不足;而北方处于经济破坏,民众、统治者都渴望统一。

④地利原因也是重要因素,南方政权北伐基本都以失败告终。首先,南方军对北伐依靠船只、步兵,这就受到地形限制,行动没有北方的骑步兵迅速,也造成后勤补给困难;也只有明朝朱元璋统一南方,举南方之力北伐元朝失去民心政权,才能成功。然而,北方军队南征,明朝朱棣一支骑兵迅速南下,攻占南京就完成了政权更替的目的。

此外,还有别的原因,笔者由于知识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请大家补充。

(1)古代战争与地城文化演变课件:

在此之前回答过两次类似的问题,今天就在做一次补充吧!

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从北向南打的一般都是成功的,而从南向北打的不是半途而废就是不够彻底。

事例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我以前的问答里都有详尽的说明。

我在此不妨再多嘴一次,1949年的长江对峙,国军注定会失败。

第一,是在南京建都的问题,第二是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查一下中国历史就知道了,但凡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有几个是强大和长久的。

中自古以来只有西安、洛阳和北京才是王者之都。

而古时的中原王朝所收到的威胁也都是来自于北方,至于南方嘛!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从来就没有产生过。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原因?

除了我们不能确定的风水学和阴阳学是否真的存在之外,地理上的环境也大概是其中之一吧!

大家都知道,在长城以北都是春小麦,而长城以南则都是冬小麦,如果再往南的话,环境是越来越是以生存,如果到了海南岛则是一年可以种三季农作物。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说明在北方地区的生存环境是非常的恶劣的,而南方的生存环境是非常适宜的。

在南方,只要人们的手稍稍勤快一下,就可能不会挨饿吃得很饱。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都通常要比南方人付出数倍的努力,但仍然要比南方人生活的要艰难。

除去吃的之外,在穿着和居住上环境也比南方付出的努力要多,而仍要比南方人艰苦。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北方的人们其生存环境要比南方的人恶劣的许多。

久而久之,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北方人比较强悍的性格。

除了性格比南方人要强悍之外,在北方的人们在体制上也要胜过南方人。

由于北方人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打仗也比较多,而南方人的温饱问题一般都容易得到满足,很少有大的战争发生。

在古代的中国,从汉代的匈奴、再到后来的突厥、女真、契丹和党项人,都是来自于它的北方。

按道理说中原王朝的文明程度和人口数量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数倍,但真正打起仗来中原王朝却颇感吃力。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农耕民族的衣食住行问题很容易解决,而那些游牧民族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几乎是生活在紧张激烈和生死存亡的考验上,如果没有一种强悍的性格那么等待的就是死亡。

在北宋的靖康年间,为什么区区几万金兵就攻克了大宋王朝的都城、俘获了徽钦二帝?

电视剧中金国皇帝说的非常的清楚:你们生活富足,就知道斗鸡玩鸟、吟诗作对,还有不亡的道理么?

女真族生活无着,每天不是骑马打猎、就是想法猎取活物维持生计,不强悍能行么。

而中原王朝的人们,农耕生活很容易就能养活全家,所以他们不必要去骑马射箭,不必要每天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打个比方说,一般的肉食动物的智商都会远高于草食动物。

这是因为草食动物只要抬抬腿张张嘴就可以吃到食物,它不必要去磨练自己的大脑。

而肉食动物呢,它吃的是肉食,吃的是能动能跑的动物,它如果不动脑子就会挨饿。

于是久而久之,肉食动物的智商要比草食动物的智商要高出不少。

就因为北方地区的生存环境要比南方恶劣的许多,所以便由此造成了性格和体制上的强悍。

这大概就是北方在和南方打仗时,北方军队占据上风的原因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399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