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胡人和汉人常常发生战争,其根源是什么?胡人和汉人的历史归宿又是什么?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6)历史课件37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所谓的汉人,就是汉朝的国民,在唐朝,还称作唐人,一般是指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定居人群。其主要生活特点是:建筑房屋定居;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渔猎、养蚕、工业、开采冶炼、商业等;基本上是全面发展,国民生产体系完整。

所谓胡人,就是汉人以外的游牧人群,有时称作夷狄、匈奴等,一般指以游牧打猎为主的人群。其主要生活特点是:游牧、打猎为主,工农业、开采冶炼、商业等不发达;随水草、季节迁徙而居无定所;国民生产体系不完整。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人与胡人,不断发生战争,从宏观历史角度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方式不同,产生矛盾。

汉人需要开荒种地;胡人需要保留草地放牧,为争夺肥美之地,产生纠纷,以至于产生战争。

二、生活习性不同,产生矛盾。

汉人建筑房屋而定居,需要稳定和安定的生活环境;胡人四处游牧,有时就会干扰汉人的安定生活环境,导致纠纷,以至于战争。

三、因货物交易,而产生矛盾。

胡人粮食,丝织品、工业品等比较缺乏,需要不断与汉人进行商业贸易,来取得必需品,因商品交易产生纠纷,进而发生战争。

四、依靠骑射优势,进行掠夺。

在商品交易满足不了需求,或者胡汉双方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胡人物资缺乏,就会集结小股或大队人马到汉人地盘进行抢劫,从而引起战争。

胡人和汉人的历史归宿又是什么?

从历史来看,汉人与胡人经过历代不断融合,已经趋向于同化,差别越来越小。从近代史来看,地域划分将逐渐取代民族划分;畜牧业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有序发展,形成一个行业;商品经济发达,能满足不同行业人员的需求;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

(1)古代战争与地城文化演变课件:

中国古代胡人和汉人经常发生战争?

古代北方地区有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漠北都是游牧民族,南面都是农耕民族,人民之间基本没有冲突与战争。互相交流与往来,商品的交易,农耕民族有固定的集市,这里是商品交易的市场,许多游牧民族到这里来与农耕民族交换生活必需品。和谐共处没有矛盾。

游牧民族也讲汉语,农耕民族也会讲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上的交流,风俗习惯的互相渗透,民族融合。

致使胡汉边界模糊。

统治者不是这样,互相的统治者,都有地盘划分,这就是国界线。

统治者要统治人民,要收税,征粮,征兵。

你不能到我的地盘来征粮,收税,征兵,这是我的地盘,另一个统治者不服,这个地方早就是我的,我就要安排官府,管理这个地方,征兵,收税,征粮怎的?

结果双方谁也不让谁,互相就兵戎相见,战争就打了起来。

而骑马的民族强悍,速度快,步行的民族往往打不过骑马的民族,但是农耕民族经济实力雄厚,人多势众,而使游牧民族往往失败告终,双方不服,打来打去,最后农耕民族修建长城来抵御游牧民族。

互相的地盘争夺,打赢了从新划分地盘,打输了,割地赔款。

割地是什么意义呢?

割一个大沙漠给你,你要不要。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哪里没有人口,没有人口再大也多余。

所以,双方的统治者争夺的焦点是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财富,什么人间奇迹造不出来呢?

游牧民族赢了,把大量的农耕民族的人口带走,特别是工匠,有文化的人,因为这些人可以繁荣他们的国家,兴旺他们的民族。

大量的农耕民族人口帮助他们生产粮食,成为他们的人民。

农耕民族打赢了,就扩张土地,把那里的人民划归己有,从新划分边界,设立官府等统治人口的机构,收税,征粮,征兵。

中国古代胡汉战争,就是土地战争,互相争夺人口的战争。

比如一个统治者,他统治的人口只有几十万,他就是弱方,而处处委曲求全,但是当他统治的人口超过千百万时,他就是强者,而国大气粗,在众多强者里面有话语权,吃掉弱的一方,获得他们的人口地盘而成为霸主。

中国古代的胡汉战争,是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是统治者之间争夺人口地盘的战争,而不是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战争。

人民没有能力发动几万,几十万人的战争,统治者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军队。

这个国家与那个国家人民没有矛盾,没有咬牙切齿的仇恨,而统治者有仇恨,他们恨的咬牙切齿。

统治者打完仗又和好了,端杯换盏。

而那些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她们望着天空,悲泣的眼泪流注,她们没有了依靠,他们在凄凉中挣扎着,永远也看不见儿子归来,永远看不见自己的丈夫归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19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