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6)语文课件57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晚年诗作,通过描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感叹自己身尚在、情长存,却无奈爱妻已逝去!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妻子王氏的无限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即将终老的哀怨之恨。写作时间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暮秋。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我的译文】

荷叶初生的时候春恨已生。荷叶枯萎的时候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情意就地久天长,能知我心事的惟有江水声。

【我的理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人在诗的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他的哀思有关,喃喃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憾与恨。

诗句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两个七个字的诗句中,诗人重复使用四个字“荷叶、时、恨”,增加了这首诗的回环往复、似直而迂的情韵。

诗人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让荷叶的生命在“生时春”与“枯时秋”中相对比;让人的情感在荷叶的“恨生”与“恨成”中产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这首诗在遣词、修辞、造境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沉痛的悼亡之情,也深切地表达出蕴含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对其“失意人生”的哀感!

“深知身在情长在”,诗人将前两句中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使他的一往情深达到了他的诗作《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

“怅望江头江水声”,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恰似面前汹涌澎湃的江水声,深刻地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人生、对仕途的茫然与抱怨。

“江头”是视觉,“江水声”是听觉,而“怅望”却是感觉。诗人仅用6个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景物与人“听觉”“视觉”和“感觉”天衣无缝的交融在一起,既表达出诗人虽伉俪情深,而今却孑然一人在此怅憀的孤独;也表达出诗人因其仕途不顺,而今只能独自在此怅惋的哀怨!所以说,诗人在用“怅望江头江水声”来抒发内心哀思的同时,也在表达出他内心深处对当朝的不满,可谓一曲多音,一叹三惋!

从这首诗的结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个性特征和他的艺术风格。常言道“文如其人”,李商隐就是唐代众多诗人中,既有才华,又性格特别的一个。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很少能够直白的道出埋藏其内心深处的怨恨,这怨恨来自于他对仕途遭遇的不满,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借“暮秋荷叶”之口,连用两个“恨”字来表达自己当权者的怨恨之情。如果你只从诗作的表面词意来理解,你就只能看到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诗。然而,如果你对李商隐的一生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隐藏在这首诗中的另外一层含义——哀悼自己的人生!

所以,表面上看,诗人对其亡妻的思念如曲江之水,滔滔悠悠、绵绵无绝,其实质是诗人在对亡妻表达思念之情时,也捎带着把自己对人生的失意、对仕途的失望和对朝廷的绝望,如同奔流不息的曲江之水,一股脑儿的宣泄了出来!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遮挡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整首诗中,用词极其考究,格调也极其凄婉,使诗歌在缠绵的情思中,在悲凉的感悟中,把诗人的哀痛和怨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是至情至臻的一曲人生哀歌。

【诗题中·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

(1)古诗曲江课件: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一诗,将他对人生的悲剧意识写到了极致。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生时,是生机勃勃的,为什么还是有恨呢?因为,有生必有死,有荣必有枯,美好的事物和不长久,当荷叶生长的时候,已经暗含枯萎的命运,当荷花盛开的时候,也已经暗含了凋零的命运。

所以,李商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只要人还活着,就会伴随着无尽的憾恨,你每天都会看到美好的事物逝去,会遭遇珍惜的人远离,即使你正在拥有,你也能预感到总有一天会失去。

最后一句,“怅望江头江水声”,江水预示着什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美好的事物逝去,也像这江水流逝永不停息。

“生命对于李商隐来说是什么呢?就是悲剧啊!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就是悲剧的诞生与悲剧的终结,……他认识到这样悲剧性的存在本质,深深知只要他活着、存在一天,这个情,也就是恨、就是遗憾、就是悲剧,就会一直伴随着他,和他一生相始终,生命的意义就是恨的创造与完成。”(欧丽鹃《唐诗可以这样读》之六《哀凄绝望的诗灵》)

或许就是李商隐对人生深切敏感的悲剧意识,让他写出了中国诗史上最为凄婉动人的诗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35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