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最漫长浩大的战争是哪次?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6)历史课件54

答案应该是汉匈之战。

我们通过汉匈之战,主要需要反思的就是:为什么凭着经过六代继续力量、韬光养晦发展的汉朝以及雄才伟略的汉武大帝,坐拥名将如卫青、霍去病、程不识、李广之流,凭着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综合力量,仅仅和人口是汉朝人口1/60的匈奴战成平手?

更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国家战争的成败?

在西周末年,中原地区就受到少数民族的掠抢,犬戎族曾杀入西周都城镐京,杀王掠财而去。这种状况甚至可以再往前追溯:周昭王南伐荆楚“丧六师于汉”,周昭王也“南巡不反(返)。”——《竹书纪年·周纪》之后,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结果导致“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

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汉书·匈奴传》

“厉王无道,淮夷入寇”——《后汉书·东夷传》

“厉王无道,戎狄寇掠”——《后汉书·西羌传》

到春秋战国时,赵国就曾有效地防御与抵制少数民族入侵。秦时,大将蒙怡领兵30万长年在北方防御,并在原来赵等国的长城之基础上大规模修筑了新长城,长逾万里。

万里长城与年400㎜降水量线吻合的相当好,在秦以后,由于北方土地逐渐的沙化,年400㎜降水量线有部分南移。在年400㎜降水量线和万里长城以北,降水量少,是天然的游牧场所,而在长城以南,则是汉民族为主的农耕区域。大约在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同时期或稍后,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也形成了空前的统一状态。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不久,曾被冒顿以近40万骑兵围困于平城,后侥幸脱围,但情状极其狼狈。此后非常长的时期内,汉对匈奴始终以屈卑的身份对待。在吕后执政时,即使面对当时单于的公开侮辱性书信也没敢贸然发作。

对汉朝来说,不敢公开与匈奴对抗,除了当时政权结构没有完全准备好(主要有大量诸侯的存在)之外,整个经济层面也没有准备就绪。和如此强大的骑兵军队打仗,中国历史上在武帝以前基本没什么经验可取,在秦统一天下时,也发生过交战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战斗,但作为进攻者与防御者,均可就近抽调兵员和筹集物用,进攻战线和双方情况都比较明确,这和汉匈之战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匈奴少数民族全乃骑兵,来去急速如电,整个北部边境线都可能成为战线。这种作战基本情况的变化使得以汉的强大,仍要忍气吞声达五代之久,当然这也是肃清国内封建力量、大力发展生产、繁殖增加马匹数量、训练骑兵的过程。

拥有强劲步兵的国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转变成骑兵强国。就像中国目前的建国之后的军队配置,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不可能快速从陆军国家转变为海洋军队国家。

与此相应的还有当年元朝军队进攻日本,在遇到日军强烈的海上抵抗和台风影响之后,后续进攻已经乏力——以当时全世界最为强大的骑兵,反而成为向海军转化并展开海上进攻的拖累!

军队性质的转化,牵涉一系列社会配套设施的转型,最基本的经济模式与政权模式的转型——一个强大的陆地国家是不会也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即使建立了,也不能持续。

在武帝时,应时代要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将士,有着卓越指挥才能的卫青、霍去病,有着非凡毅力和高妙箭术的李广将军,以沉稳取胜的程不识将军等等。同时逐渐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与后勤供给系统。

世上好战者莫如游牧民族。由于地处年400㎜降水量线以北,那是天然的草地而不适于耕种,他们的食物主要赖于牛羊牲畜,由于长时间食肉和放牧,他们体格强健,弓马娴熟。但是游牧民族比农耕者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如遇干旱,牛羊马匹就会迅速降膘乃至饿死,而在严寒的冬季还会有大匹牲畜冻死。由于天灾,他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就对周边进行掠夺,如果此时有一个强有力的“共主”,他们简直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挡。即使在水草丰茂的时间里,他们亦会由于对未知天灾的担心而伺机掠抢以备后患。

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当时的汉朝以华夏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民间经济力量、最强的兵力,最为紧凑坚固的社会结构(由权力集中的皇权机构统摄着强大的、整肃的以自给自足为单元的自给自足的民间经济),与人口仅是汉人口几十分之一的匈奴(无论匈奴族还是蒙古族最多是也不过100多万,而武帝时人口达到6000万),在几十年战争期间互有折损,最后拼得两败俱伤。下面我们就简要分析游牧民族与定居耕田民族在战斗时双方的优势利弊。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觅草而移,全部家当,几匹马便可驮走,战事一起,成年男子均可立即上马操弓,武器就是平时谋生的工具,随招随到,战完即散,平常生活与战时无多大区别。他们几乎是天然的战士,亦几乎不太需要后勤、军辎。由于地处年400㎜降水量线以北,恶劣的气候因素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好战的性格,加上长期食肉,形成了强悍的体格,自幼培养的精湛骑技和野外生存能力是定居者无法逾越的,游牧民族的马匹众多而精良,而这又是定居者的一大弱项,由于生活使然,定居耕田地区的马匹稀少,并且力短而驽钝。在少数民族战争中,战场缴获的所有权基本属于获得者,这更刺激了他们好战的天性,在汉军当中,战场所获须上交以重新分配。这种区别是由双方的经济与生活模式决定的。

一句话,从单人单骑来说,少数民族有着天然的优势。下面,我们从社会结构层面作一比较。

少数民族大规模的统一使得他们的社会本就是一支强大的骑兵——去除妇孺老幼即可,在单于之下,有众多部落,各部落内部有共同的习俗、信仰和一定的缘亲关系。所以在战场上,部队一般按部落划分,这种社会结构拥有动员、组织人力快捷而迅速的特点,但是各部落容易产生害怕自己力量损伤而被吞并的担心,所以有对单于的命令阳奉阴违的情况,这种状况在少数民族是常有的事,在战场上全靠单于或可汗的权术和制衡,即使能吞并一个部落也时有这个部落在短时期反叛的事情发生,他们不愿轻易抛弃原有的缘亲关系和习惯风俗。毕竟在历史上,少数民族从形式上的统一到思想上的融合统一情况并不多见,这样就为定居民族军队的留下进攻的隙口。

从陆地定居民族(匈奴是陆地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时,形成了空前坚固夯实的中央集权社会结构(皇帝完全集权、民间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的很好,国家整体力量凝聚而强大),动员、组织人力、物力也相当容易,但是却远远不及少数民族。

武帝时期形成的大一统集权社会,保证了武帝能直接、快速向低层建构的以各自耕农户为主的经济单元抽调赋税与组织人力,具体由中央政府与各官员保障执行。从理想来说,如此的社会结构应该说尽善尽美了,而实际却大有出入——

武帝时人口已达6000万之多,但是这6000万人口是否比较均匀地分摊到了土地,是否可以均充地抽调赋税,这方面的史料不多,但是根据各种现象的分析,当时并不能十分有效地抽税。为了迎战匈奴,汉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最多时骑兵总数可能达到二三十万,并有一支人数极其庞大的步兵,总数将近百万。军备开支相当之大,当二三十万军队开到长城附近迎敌时,后勤的补给线增长,从全国抽调的粮草送达前线时,半路的耗费远远超过了实际送到的数目,并且运输队还要携带返程的粮草,如果要送到已深入敌境千里的作战部队手中,耗费更其巨大。64石粮食只有一石能到达前线!此语出自司马迁。战事一起,为之直接服务的民夫达百万之多,在运输条件不便的偏远地区运粮到几千里的前线似乎不太现实,但仍得执行中央命令。运输条件便利的地区则要负担沉重一些,已出兵役、民力的农户很可能还要承担赋税。这样,偏远地区要征收一次赋税,一般额量上要远远大于便利地区,而在都城或前线附近地区则在递交赋税的次数上明显多于偏远地区,于是,全国的税制便会发生紊乱。这种现象在全国不能统一划价和通币流行的旧社会普遍存在,只是一有较大战事和工程建设、赈灾活动时,矛盾更加凸现。

在武帝与匈奴战争期间,财政严重短缺,政府不得不在农业税之外筹集财物,于是出现了盐、铁的政府专营专利现象,桑弘羊,孔仅和东郭咸阳等极尽理财之能,当时行舟许可税,商人资产税,甚至有了出钱赎罪缓刑之举。

当部分农户无力承担赋税,或加之欠收的年景,就会使固定的农户流动,失去土地而沦为流民,而土地将会为地主所有。地主大量占有土地不仅为全民所深恶痛绝,同时亦为皇帝所切齿痛恨。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是合法阶层,而在中央集权社会,地主不为整个民间所支持,亦不被皇权所赞许。地主可说是中央集权社会的毒瘤,其间期性的发作,就会导致中央集权社会之内的一个具体朝代的社会结构逐渐消解——使得社会低层建构的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状态不再整肃,使得皇帝及整个高层建构与低层建构逐渐失去联系。地主阶层的大量占地、放债收租,严重危害了农户的利益,并且干扰和阻滞中央的抽税,使皇权与具体的社会经济单元——各自耕农户失去联系,从而动摇整个中央集权社会的结构。但是地主阶层的兴起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中央集权社会模式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中央集权社会政权机构从来都不曾也不能具体的反映民间的户籍、田地、生产情况,所以也失去了长期调控的机缘。

大量地主兴起之后,整个国家便开始衰弱直至灭亡,因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权机构被架空,权力严重分散,再也难以集中,经济层面也不再均充,并逐渐与中央失去联系,社会结构便将崩塌。在下一个朝代建立时,清除地主、将民间做出整肃之后,并在中央重新集权时,整个中央集权社会结构才又重新建立,但终会崩溃,中国两千年的大一统集权社会,总在重复这样的怪圈。这都与定格的农耕文化形态有莫大关联,后面还会述及。

汉匈之战在武帝时,虽有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禅祭天的壮举,燃起的熊熊大火撕破草原的夜空,直冲天庭,极大地震慑了少数民族的心理,但汉朝也确实元气大伤,至少民间已失去均匀的平摊模式,部分农户已脱离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作者 邵旭峰)

(1)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件:

笔者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漫长浩大的战争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开始于公元前262年,结束于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该战役是秦将白起率领秦军和赵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发生的战争,最终赵军惨败,秦军获胜占领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长平之战起源于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但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出兵攻赵,战争爆发。

公元前262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公元前262年农历六月,赵军首战失利,被秦军攻破阵地,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四名尉官被俘虏。赵军数战不利,主将廉颇,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实行坚守之策,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中计临场换将任命赵括为主将。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为主将,他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同时,秦国秦昭王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副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也是春秋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35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

高中的历史

高中的历史

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必记住~~有关联的时间也就可以随带记住·· 关于高中历史的 当时印度和中国都处于列国纷争阶段 印度到公元前三世纪才统一 建立孔雀王朝 中国则是秦王扫六合 故A正确 当时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而道教 儒教 法家 墨家 都兴起...

高中历史精品课(高中历史精品课件)

高中历史精品课(高中历史精品课件)

高中历史节日?1840--1842年 鸦片战争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8年...

历史公众号推荐高中(高中历史的公众号)

历史公众号推荐高中(高中历史的公众号)

历史听书公众号有推荐的吗?我一朋友有做商业畅销书的听书号,老马商书房,做的很认真,一周一本书吧,比如已经弄出来的《精益创业》《腾讯传》《创京东》等,一百多期了…我都在我另一个号上转载了,geshishenghuostyle…主要是服务号,比...

《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2022)

《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2022)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

双减下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双减下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双减即减轻负担和减轻学生课外培训的负担。双减下要求教师更加精心地备课和上课,备课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面,尽可能多准备一些授课内容,上课的时候要讲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双减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