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参与人数最多的战争是哪一场?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7)历史课件42

如果按参战人数计算的话,应该是隋炀帝征高句丽的战役,《资治通鉴》说法是“大业八年:壬午,诏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施、带方、襄平等道,骆驿引途,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以上只是杨广各路大军的总人数,还不包括高句丽一方投入的兵力数,如果算在一起,整个战役的参战人数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有些人对这个记载持怀疑态度。

正如《三国志 魏志 国渊传》所记: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什么意思?古代战争战果,一般夸大十倍是比较正常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百万级大规模战役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战争实际动员的兵力都达不到记载的数目。通过对当时的国力和人口的大概状况,一般可以大致推算是否夸大,夸大了多少。

根据《隋书•卷二十九》:“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加上隋朝从开皇盛世以来,几个大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足可以支撑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隋朝杨广组织一支百万规模的军队难度并不是很大,动员率为2%。加上后方供应者,再加一倍。动员率4%,所以这个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历史上记载的大战役不少,但参战人数往往是被夸大的,长平之战最为出名,但也争议最大,而且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战役,他是由前期的上党战役阶段,廉颇据守阶段,赵括与白起混战阶段组成,历时三年多,地点分散。兵力也是分批次慢慢累加的。即便把这些战役算做一场战争,参战人数还是远逊色于杨广征高句丽的人数,更何况长平之战实际参战的人数悬念很大。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加在一起总人口数不过六百多万,即便把七国人口的总数加在一起也不足隋朝杨广大业年间总人口数的一半。除去老人、孩子、妇女、疾病残疾、以及不能参战的特殊行业人员,其他关隘的镇守部队,两国之间不可能出现百万级别的参战人员,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一夫不耕有饥色,一女不织或受寒的年代,六百多万的总人口中征调一百万人去打一场长达三年的战役,可以肯定是不肯能发生的事情。就按两国700万总人口算,动员率达到了14%,这还不算后边的后勤部队,按照馈运者倍之的说法计算,动员率是28%。是隋朝杨广征高句丽战役的七倍。

这是什么概念?直接理解困难,想想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加在一起,动员了一千多万的兵力,动员率也只不过达到了3%,中国已经被战争拖成什么样子了?长平之战等于在此基础上在增加5-8倍的兵力,这可能吗?坑杀40万赵卒,基本可以肯定是被无限夸大了。

【中国古代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牧野之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战争和战役不是一个概念,战争是国家、政权、民族、集团、组织等之间相互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战役是战争的局部,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最大的战争是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战役是牧野之战。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广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时间长达100多年,开始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改“公”为“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破纵对抗东方六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攻魏,斩首八万,这一战可以认为是统一六国战争的首战。狭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扫灭六国,史称“秦王扫六合”。

从秦惠文王起至秦始皇,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共五代秦王君主,历时100多年,有史料记载的大小战役,共计近百次,敌对双方累计动用兵力超过2000万人次,秦国累计斩杀敌军近200万,秦国自身累计伤亡也超过百万人。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郢都之战、长平之战,灭六国之战。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既1840年以前,敌对双方参战兵力最多的战役,敌对双方出动的总兵力140万之多,殷商末年全中国的总人口才1000多万,也就是每七个人中出兵1人,几乎全中国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出动虎贲3000(骑兵),战车300乘(900人),甲士45000人。追随周武王的八百诸侯,出动战车4000乘(12000人),甲士60万人。周初的兵制,战车1乘驭手1名、长戟手1名、弓箭手1名,跟随步兵甲士150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战国末期的兵制,战车1乘,跟随甲士75名,战车的数量比周初翻了4倍多,出现了秦楚“万乘之国”。

殷纣王总计出动了70万军队,有多少战车古代典籍没有讲,估计也不会少于4000乘。其中,殷朝本部军队20万,追随殷纣王的诸侯军队50万。史学界有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殷纣王临时把几十万奴隶武装起来,奴隶阵前起义了。但是《世浮》的记载颠覆了这种推测。其二是殷纣王的主力部队在山东打东夷,没有及时回防,这种说法也是讲不通的。夏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全天下有1500多家大小诸侯方国,殷军主力有20万之多,占有天下之兵的七分之一。

《史记•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戎车300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

牧野之战不是一场孤立战役,是西岐和殷商的总决战,周文王为此准备了七年,周武王为此准备了四年。公元前1060年,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等人的谗言,诏西伯昌周文王觐见,殷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河南安阳汤阴县)。大臣闳夭等人搜集有莘氏(今甘肃临洮)美女,骊戎(甘肃庆阳)的斑马,有熊氏(新郑)的九驾驭马,其他的奇珍异宝,贿赂了殷之宠臣费仲,进献给殷纣王,西伯昌又献出洛西之地,公元前1057年,殷纣王释放了周文王,并赐予斧钺加征伐之权。

周文王回到西岐的第二年,征伐犬戎(甘肃庆阳陕西延安);第三年,征伐密须(甘肃平凉灵台县);第四年,打败耆国(山西长治);第五年,征伐邘国(河南沁阳);第六年,征伐崇侯虎(陕西户县),建丰邑(镐京),自西岐迁都至丰邑;第七年,周文王驾崩,既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即位后,在河南孟津建立粮草后勤基地,两年后周武王号令诸侯会兵会盟于孟津。说:“齐粟,信也。”孟津的粮食储备充足了,天下诸侯都信服了,以祖宗的名义订立赏罚制度,准备出兵讨伐殷纣王。周武王渡黄河至河中间时,有白鱼跳到武王旗舰上,雷电击中旗舰的王屋顶,诸侯会盟者八百,皆曰:“纣王可伐。”周武王说:“你们不懂得天命,时机还不成熟。”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越发的荒淫昏聩,他处死了冒死进谏的王子比干,囚禁了德高望重的王叔箕子;殷纣王的重臣太师疵、少师疆,抱着商朝的乐器投奔周。于是周武王传檄文遍告天下诸侯,“殷商有重罪,不得不讨伐殷纣王。”于是,周武王自带周师5万,八百诸侯60多万大军陆续向孟津集结,在孟津补充粮草给养后,周武王大军向朝哥进发。公元前1046年春,周武王与八百诸侯67万大军,会聚在朝歌城外牧野之地盟誓,周武王左手杖黄越(军权),右手秉持白色令旗。令旗一挥对天盟誓:“纣王昏庸,兵至牧野,诸侯用命,在此一战,不是殷死,就是我亡。”

牧野之战殷军主力20万,七百家诸侯军50万,殷纣王排兵布阵严重失误,他把诸侯的军队布置在前面、左面、右面,把殷军的主力放在中间,殷纣王的中军在最后面。诸侯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布阵之势是要他们替殷纣王卖命,他们的内心是愤愤不平的,周武王牧野盟誓伐纣大军山呼海啸,他们已经被武王大军的气势震慑住了。周武王亲自指挥大军开始冲锋后,追随殷纣王的50万诸侯军队,在瞬间崩溃了。“前途倒戈”的意思并非临阵起义,真实的含义是倒拖着戈矛逃跑了。武王大军掩杀过来,包围歼灭了殷军20万主力,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殷纣王逃回朝歌在鹿台自焚。

《尚书·武成》:(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悅服。)

凭什么说支持殷纣王的诸侯联军有50万呢?牧野之战开始后,诸侯联军崩溃各自逃回自己的方国。周武王消灭殷纣王的军队之后,接收了朝歌城并处理善后事宜,围猎祭天赏功之后,就再次率领大军展开对殷纣王帮凶诸侯方国的征伐,灭掉了99个方国,斩首17万多人,俘虏了30多万人,总计征服了652个诸侯方国。

《逸周书·世浮》:“武王遂征四方,凡憝(duì)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翻译过来:“武王随后开始征伐四方诸侯国,凡是不顺眼的方国灭掉了九十九个,阵斩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俘虏三十万零二百三十。总计征服六百五十零二国诸侯。”《世浮》中的亿是十万,十万是七万别写。

【牧野之战后三千年不能超越战役规模】

牧野之战之后,中国古代将近三千年,都不能超越的战役规模。西周以前的古代中国人,打仗时非常讲究的规则的,他们几乎是不搞偷袭作战的,打仗讲究公平、公开、公正,很像今天的体育比赛,是双方约定打仗的时间地点,那时候打仗就叫“约战”。还记得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吗?在我们今天看来,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行为可笑而愚蠢,因为春秋时期战争法则开始变革,宋襄公仍然坚守古老的战争法则,所以他就失败了成了笑话。秦晋殽之战,是古代第一场大规模偷袭战役,战争法则改变了、孙子兵法也就诞生了。

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赵国出兵10万,秦国出兵十几万,对峙了三年,仗越打越大。赵国增兵到45万,秦国增兵到60万,双方总兵力105万,没有超过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王翦灭楚之战,秦军总兵力60万,项燕总兵力40万,双方总兵力10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钜鹿之战,章邯、王离秦军40万,项羽、张耳、陈余诸侯联军45万,双方总兵力85万,连100万人都没有达到。

赤壁之战,曹军实际兵力20多万,孙刘联军不足10万。曹操号称83万,就算,双方兵力也没有达到100万。

肥水之战,前秦总动员的兵力是97万,真正到达肥水战场的兵力仅有20多万,东晋谢玄的兵力是8万,双方总兵力105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

隋炀帝一征高丽,动员了24个军,115万人,每天出发一个军,前军已过鸭绿江,后军还在山海关,高丽人的军队不足20万,双方总兵力13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宋元明清时期,再也没有出现过双方总兵力140万的战役,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达百万,元军数量也达到百万,但是,他们是分散在各个战场上的争夺。朱元璋灭陈友谅,尽管双方的总兵力接近100万,还是没有超过140万人。明末,李自成总兵力达到100万,洛阳战役、开封战役、围攻北京、山海关之战,双方的兵力都没有超过100万。

1840年以后,进入热兵器时代,太平天国总兵力超过100万,清军围剿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但是都是分布在各个战场,没有一场战役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开始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把日军总兵力的绝大部分投入中国战场,中国战场出现了四次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的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相桂战役。

淞沪战役,1937年8月13日开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三军30多万,中国先后投入70万人。

徐州会战,1938年一月开始,历时两个多月,日军先后投入近40万人,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近70万。

武汉会战,1938年六月至十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军总兵力80万人,中国方面投入150万军队,双方总兵力超过了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十月,日军先后动用80万兵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计划,中国方面先后参战的总兵力150万。豫湘桂战役可以分解成多个战役,把豫湘桂说成一场战役有点勉强,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双方参战的总兵力都超过了140万。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6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质

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质

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

党的历史指的是什么?

党的历史指的是什么?

党的历史是指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一百年的奋斗、成长、发展等的全部过程或经历。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是: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

怎样设计历史片段教学

怎样设计历史片段教学

其实关键是找到精彩点。1、按课标找到片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2、设计片段的结构【内容框架、时间安排、交流互动点】。3、设计内容出彩点【易于讨论、主观性强、辅助教学部分摘要】。4、设计总结反思【师生总结、教学反思、学习反思展...

不客气英语怎么说 You are welcome

不客气英语怎么说 You are welcome

一、不客气英语怎么说 You are welcome 1、不客气英语是:You are welcome。 2、当别人跟你说thank you 的时候,你需要有礼貌地回应对方“不用客气”,英语中的标准版的回答是You are welcome...

你有没有一件事让你在学校或者单位、公司一举成名的?

你有没有一件事让你在学校或者单位、公司一举成名的?

去实习的时候供吃住,但是伙食特别不好。平时就是清汤清水。突然有一天来人参观,弄了一大盆溜肉段。因为带人参观错过饭点就在后厨吃。工作人员们都在那大窗户跟前刷碗。我在窗户外面吃。据他们后来说我吃的太认真太香吃了最起码半个小时没住口溜肉段都吃进去...

初一历史课件人教版(初一历史课课件)

初一历史课件人教版(初一历史课课件)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课本讲的哪?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课本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主要是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初一千古名句人教版?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